血热是外感热邪等致血行异常的中医病理状态,有发热等临床表现且与现代医学炎症等关联,紫斑是血液溢于皮肤致青紫斑点斑块分多种机制并与现代医学相关疾病关联,紫癜是皮肤或黏膜下不褪色斑片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过敏性紫癜等类型及感染等诱因与发病特点。
一、血热
血热是中医术语,指外感热邪侵入血分,致使血行加速且出现异常的病理状态。其成因多为外感温热之邪,或情志过激、过食辛辣等,导致热邪入血分。临床表现可见发热、口渴、斑疹隐隐、吐血、衄血等,如《医林改错·积块》中提到“血受热则煎熬成块”体现了血热致血行异常的机制,现代医学中某些因炎症反应过度、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引发的皮肤黏膜出血等情况可能与血热有一定关联,常涉及机体免疫及血管功能的异常变化。
二、紫斑
紫斑是指血液溢出于皮肤之间,使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症。其发病机制可分为多种情况,如血热妄行时,热邪灼伤脉络,血液外渗肌肤而致紫斑,可见斑色鲜红,常伴发热、口渴、便秘等;阴虚火旺时,虚火灼伤脉络,血液外溢,斑色鲜红或暗红,可伴潮热、盗汗、腰膝酸软等;气不摄血时,气虚不能摄血,血溢脉外,斑色淡红,常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等。从现代医学角度,紫斑可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性紫癜等多种疾病,涉及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血管壁结构或功能异常等因素,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因血小板数量不足,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易出现皮肤紫斑。
三、紫癜
紫癜是皮肤或黏膜下出血,形成红色或紫色斑片,压之不褪色的病症。常见类型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过敏性紫癜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血小板,导致血小板数量降低,从而出现皮肤紫癜;过敏性紫癜多与变态反应有关,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常由感染(如链球菌感染)、食物(如鱼虾、蛋类)、药物(如抗生素)等诱因引起,机体产生变态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渗出血管外形成紫癜,好发于下肢及臀部,呈对称性分布。不同类型紫癜在年龄、性别上有一定差异,儿童及青少年更易患过敏性紫癜,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女性在某些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可能有一定发病特点,生活方式方面,感染、接触过敏原等生活事件可诱发紫癜发生,有相关病史者需更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避免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