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由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生长繁殖产毒引发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常见致病菌为细菌等经皮肤黏膜等途径侵入婴幼儿老年人等为高危人群病原体入血繁殖释毒激活免疫致炎症反应及并发症有全身局部及严重并发症表现靠病原学检查结合炎症指标诊断治疗分抗感染和支持对症婴幼儿需密切监测并选安全药物老年人兼顾基础病用药谨慎。
败血症是由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其中细菌感染较为常见。
病因与高危人群
病因:多种致病菌可引发败血症,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病原体通过皮肤或黏膜创口、肠道、呼吸道等途径侵入血液。
高危人群:婴幼儿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老年人免疫力减退且常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留置导管或有创伤性检查治疗者等,均易患败血症。
发病机制
病原体进入血液后,大量繁殖并释放毒素,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引发强烈炎症反应。炎症介质过度释放可导致微循环障碍、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进而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并发症。
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多有高热、寒战,体温可骤升达39℃~40℃以上,也可呈弛张热或间歇热,同时伴有乏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等。
局部表现:部分患者有原发感染灶表现,如皮肤感染时可见局部红、肿、热、痛,肺部感染时可有咳嗽、咳痰等。
严重并发症表现:病情进展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尿量减少、意识障碍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出现皮肤瘀斑、出血倾向等)。
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如血培养是确诊败血症的重要依据,可明确致病菌种类。同时结合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异常)、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升高来辅助诊断。
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
支持对症治疗:针对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进行相应处理,如补充血容量、纠正酸碱失衡、维护重要脏器功能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因其病情变化快,需密切监测体温、精神状态等,及时发现感染加重迹象,抗感染治疗时需考虑药物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
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需兼顾基础疾病管理,用药需谨慎,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