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溢血术后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与意识状态,早期床头抬高并保持肢体功能位,预防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早期行营养支持;紫癜护理要区分类型,保持皮肤清洁,观察紫癜变化与出血倾向,儿童防搔抓皮肤,老年兼顾基础疾病与皮肤护理。
一、脑溢血术后护理
1.生命体征监测:持续密切监测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每15~30分钟记录1次,若出现体温异常升高、脉搏呼吸节律改变或血压波动过大等情况,需立即报告医护人员。同时关注意识状态,通过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等评估工具动态观察,意识变化可能提示病情进展。
2.体位护理:术后早期床头抬高15°~30°,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保持肢体功能位,如上肢呈屈曲位、下肢呈伸展位,预防关节挛缩畸形。
3.并发症预防
肺部感染: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鼓励咳嗽咳痰,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一般每2小时1次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降低肺部感染风险。
压疮:定时为患者翻身,使用气垫床等辅助器具,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局部长期受压。
深静脉血栓:病情允许时尽早指导患者进行肢体被动活动,如足背屈伸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4.营养支持:术后早期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保证蛋白质、热量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摄入,可通过鼻饲或静脉途径补充,以促进术后康复。
二、紫癜相关护理
1.紫癜类型区分:通过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明确紫癜类型,如过敏性紫癜多与过敏因素相关,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有关,不同类型护理及后续干预有所差异。
2.皮肤护理:保持紫癜患者皮肤清洁,嘱患者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引发感染。患者应穿着宽松柔软衣物,减少皮肤摩擦。
3.病情观察
紫癜变化:密切观察紫癜分布、颜色、数量等变化,若紫癜增多、范围扩大或出现腹痛、关节痛等伴随症状,需及时处理。
出血倾向: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重点观察有无鼻出血、牙龈出血、血尿等出血表现,必要时监测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4.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紫癜患者:需注意饮食,避免食用可能致敏食物(如海鲜等),加强皮肤护理,因儿童自控力差易搔抓皮肤,需防止皮肤损伤感染。
老年紫癜患者:关注基础疾病对紫癜的影响,如老年常伴心血管疾病,护理时兼顾基础疾病管理(如血压控制等),且老年皮肤修复能力弱,更要注重皮肤护理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