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斑疹伤寒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人主要通过体虱传播,有急骤发热、病程5-7天出现皮疹、伴神经系统等症状等临床表现,可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用抗生素治疗,预防需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儿童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流行性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二、病原体
普氏立克次体是其病原体,它在虱体内可长期存活,人主要通过体虱传播,当虱叮咬患者后,立克次体进入虱体,再通过虱的粪便或虱体被压碎后,立克次体经皮肤破损处或黏膜进入人体引发感染。
三、临床表现
1.发热:多为急骤起病,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型,发热持续约2-3周。
2.皮疹:约在病程第5-7天出现皮疹,初为鲜红色充血性斑丘疹,以后转为暗红色,可融合成片,皮疹先出现于躯干,然后向四肢蔓延,面部一般无皮疹。
3.神经系统症状:常有剧烈头痛、头晕、失眠、耳鸣等,严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等表现。
4.其他:还可伴有全身酸痛、乏力、咳嗽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脾肿大等。
四、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有虱子接触史或疫区旅居史等。
2.临床表现:有发热、皮疹、神经系统症状等。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稍低,血小板计数可减少等。
血清学检查:如外斐反应,变形杆菌OX19凝集试验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效价≥1:160有诊断意义。
病原学检查:通过立克次体分离等方法可明确病原体,但操作相对复杂,一般在有条件的实验室进行。
五、治疗
主要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多西环素等,但需注意严格遵循相关用药原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药物,同时要关注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在用药时的特殊性,儿童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合适的处理方式,避免不恰当用药对儿童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六、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早期隔离患者并进行治疗,同时灭虱是重要措施,可通过对居住环境进行彻底清洁、使用灭虱药物等方式消灭体虱。
2.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卫生,勤换洗衣物,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避免与虱子接触。
3.保护易感人群:对高危人群可考虑进行疫苗接种等预防措施,提高人群免疫力。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加强护理,尽量减少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如避免带儿童去虱子较多的场所等,以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