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病毒感染由巨细胞病毒引起,其传播途径包括垂直传播(宫内感染、产道感染)和水平传播(密切接触传播、性传播、输血或器官移植传播),易感人群有胎儿和婴幼儿、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健康成年人,了解相关因素有助于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一、传播途径
1.垂直传播
宫内感染:孕妇感染巨细胞病毒后,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这是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孕妇在孕期的不同阶段感染,对胎儿的影响有所不同,孕早期感染可能导致胎儿发育异常、流产等;孕中晚期感染也可能引起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早产等情况。
产道感染:分娩时,胎儿通过产道可接触到母亲宫颈部位的巨细胞病毒而被感染。
2.水平传播
密切接触传播:通过与感染者的唾液、尿液、乳汁、精液等密切接触传播。例如,在家庭中,成人之间的密切接触,或者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密切接触,都可能导致巨细胞病毒的传播。儿童之间在托幼机构等集体环境中,通过共用玩具、餐具等也可能发生密切接触传播。
性传播:巨细胞病毒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性活跃人群中,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输血或器官移植传播:输入被巨细胞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者接受巨细胞病毒阳性供体的器官移植,也可能导致感染。
二、易感人群及感染机制
1.胎儿和婴幼儿:胎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婴幼儿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感染巨细胞病毒后更易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如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导致胎儿出生后出现智力低下、听力障碍、视力损害等后遗症;婴幼儿感染后可能出现肝炎、肺炎等表现。
2.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器官移植术后、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无法有效抵御巨细胞病毒的侵袭,容易发生巨细胞病毒的活动性感染,且感染后病情往往较重,难以控制。
3.健康成年人:健康成年人感染巨细胞病毒后多数为隐性感染,机体可通过自身免疫反应将病毒限制在潜伏状态,但在免疫功能受到一定影响时,如长期劳累、患有其他疾病导致免疫力短暂下降等情况,可能激活潜伏的病毒,引起再次感染或疾病复发。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发生是多种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其引起感染的相关因素,有助于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孕妇定期进行巨细胞病毒筛查、避免与感染者的密切体液接触、对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加强防护等,以降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