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经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有典型和伴随临床表现,可通过病原学和免疫学检查诊断,治疗用抗疟药物,流行地区要采取预防措施。
一、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疟原虫有多种类型,其中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等是导致人类疟疾的主要病原体。传播途径主要是雌性按蚊叮咬人体时,将疟原虫子孢子注入人体,从而造成感染。在生活方式方面,若处于疟疾流行地区且有蚊虫叮咬暴露风险,就容易感染疟疾。例如在一些热带和亚热带的疟疾高发地区,当地人群由于长期暴露在蚊虫环境中,感染疟疾的几率相对较高。
二、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通常会出现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和大汗。寒战可持续数分钟到1小时左右,随后体温迅速上升,可达39℃甚至更高,持续数小时后开始大汗,体温骤降,之后进入间歇期。间歇期的长短因疟原虫种类而异,间日疟和卵形疟常间隔48小时发作一次,恶性疟发作间隔时间不规律。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疟疾后的临床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感染后可能症状相对更重,且容易出现惊厥等情况;成年人感染后症状相对典型,但也因个体免疫力等因素有所不同。
2.伴随症状:患者还可能伴有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在病史方面,有疟疾流行地区旅居史或输血史的人群更容易感染疟疾,若既往有疟疾感染史,再次感染时症状可能相对较轻,但也可能因免疫力下降等因素而加重。
三、诊断方法
1.病原学检查:通过显微镜检查血液涂片,查找疟原虫是确诊疟疾的可靠方法。可采用薄血涂片和厚血涂片,薄血涂片有利于疟原虫形态学鉴定,厚血涂片则可以提高疟原虫的检出率。在不同年龄人群中,采血的操作需要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要更加轻柔准确,以保证血涂片检查的顺利进行。
2.免疫学检查: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疟原虫抗原或宿主针对疟原虫的抗体,常用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这种检查方法对于疟疾的辅助诊断有一定价值,但不能单独作为确诊依据。
四、治疗原则
治疗疟疾主要是使用抗疟药物,如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等。不同种类的疟原虫感染需要选择相应合适的抗疟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感染疟疾,需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疟药物;儿童感染疟疾时,要考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选择合适的药物且注意用药的安全性。同时,在疟疾流行地区,对于有蚊虫暴露风险的人群,要做好预防措施,如使用蚊帐、涂抹驱蚊剂等,以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