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受环境和个体因素影响,环境因素包括高温高湿使人体散热难、日照时间长致人体持续吸热;个体因素中,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减退等,肥胖者散热难,患特定疾病及缺乏水分摄入、缺乏通风休息等生活方式都会增加中暑风险。
日照时间长: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人体会持续吸收太阳辐射的热量。比如在夏季正午时分,阳光强烈,户外工作者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晒和避暑措施,皮肤和身体会不断吸收热量,导致体温迅速升高,增加中暑风险。
个体因素
年龄
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例如婴幼儿,他们的汗腺功能不如成人发达,散热能力相对较弱,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出现体温调节失衡,从而引发中暑。而且儿童在高温环境下往往活动量较大,但自我保护意识和对口渴等身体信号的感知能力相对不足,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和休息,进一步增加了中暑的可能性。
老年人: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减退,皮肤汗腺萎缩,出汗量减少,散热能力下降。同时,老年人可能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高温环境下,身体的血液循环和代谢等功能会受到影响,更容易发生中暑。此外,老年人可能服用一些影响出汗等生理功能的药物,也会增加中暑风险。
身体状况
肥胖人群:肥胖者皮下脂肪较厚,会阻碍热量散发,导致身体更容易积聚热量。而且肥胖人群的基础代谢率相对较高,在相同环境下产生的热量更多,散热相对困难,所以肥胖人群中暑的几率比正常体重人群更高。
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如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人,基础代谢率本来就高,在高温环境下,身体产热会进一步增加,体温更容易升高;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其心血管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在高温环境下,身体为了散热需要增加皮肤血流量等,这可能会加重心血管的负担,影响血液循环,从而增加中暑的风险。
生活方式
缺乏水分摄入:在高温环境下,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人体会因出汗等失去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导致身体脱水,影响体温调节功能,增加中暑的发生概率。例如一些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或长时间户外活动的人,如果没有定时补充足够的水分,就容易中暑。
缺乏通风休息:长期处于密闭、不通风且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如没有空调的室内工作场所等,身体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发,会逐渐积聚,引发中暑。另外,过度劳累、睡眠不足等情况会使身体的抵抗力下降,也更容易在高温环境下发生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