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有口腔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口腔局部有白色斑膜(不易擦掉,可融合,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别)、黏膜充血(炎症致血管扩张)、疼痛不适(婴幼儿哭闹拒食);大多数全身症状不明显,严重感染可低热,免疫低下人群如患糖尿病、艾滋病等或长期用抗生素、激素者,鹅口疮可能更严重,有全身症状。
白色斑膜:鹅口疮最典型的症状是在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斑膜,这些斑膜类似于奶块,但与奶块不同的是,它不易用棉签或湿纱布擦掉。如果强行擦拭,可能会引起黏膜轻度出血。斑膜可出现在舌、颊、软腭、口唇内侧等部位。例如,婴儿的口腔内可能会看到舌面上有白色的斑块状物质,随着病情发展,斑膜可能会逐渐融合成片。从年龄角度看,婴幼儿由于口腔卫生相对较差,且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出现白色斑膜的情况;而对于成人,如果本身有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也可能发生鹅口疮出现白色斑膜的症状。
黏膜充血:在白色斑膜周围,黏膜可能会有轻度的充血表现。这是因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了局部的炎症反应,炎症刺激导致黏膜的血管扩张,从而出现充血现象。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黏膜充血的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婴幼儿的黏膜相对较嫩,充血可能会相对明显一些;成人的黏膜相对坚韧,充血程度可能相对轻些,但本质都是炎症导致的血管变化。
疼痛不适:部分患者尤其是婴幼儿可能会出现疼痛不适的症状,表现为哭闹、拒食等。因为口腔内有病变,进食或口腔活动时会刺激病变部位,引起疼痛。婴幼儿无法用语言表达,就会通过哭闹、拒食来表现。比如,婴儿平时吃奶正常,但患鹅口疮时会突然出现吃奶时哭闹,不愿意吸吮乳头或奶瓶。
全身症状
一般情况:大多数鹅口疮患者全身症状不明显,但如果感染严重,可能会出现低热等情况。一般体温升高不超过38.5℃左右。从性别角度看,男性和女性在鹅口疮全身症状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主要还是取决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个体的免疫状况。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的患者,鹅口疮可能会更严重,全身症状可能更明显,除了低热外,还可能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情况。比如,艾滋病患者本身免疫功能极差,一旦感染鹅口疮,全身症状往往较为突出,除了口腔局部的严重病变外,还会有全身的乏力、消瘦等表现。从生活方式角度,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的人群,由于破坏了口腔内正常的菌群平衡或抑制了免疫功能,更容易出现全身症状相对明显的鹅口疮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