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病因包括环境因素中高温高湿通风不良致体温调节失衡及个体因素里年龄、基础疾病、用药的影响;发病机制有热射病是体温调节中枢失调产热超散热致多器官损伤,热痉挛是大量出汗致电解质丢失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肌肉痉挛,热衰竭是大量出汗致体液钠丢失血容量不足致周围循环衰竭;临床表现热衰竭有头晕乏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脉搏细速血压下降体温正常或轻度升高,热痉挛是剧烈活动后四肢肌肉对称性痉挛性疼痛体温正常,热射病是核心体温≥且伴中枢神经症状可有多器官损伤特殊人群表现各异。
一、病因
(一)环境因素
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是引发中暑的重要外部条件,当环境温度超过人体散热极限时,机体易出现体温调节失衡。例如持续处于32℃以上且湿度较高的环境中,人体散热效率显著降低。
(二)个体因素
1.年龄:儿童因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善,老年人基础代谢率降低且可能合并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对热的耐受能力较弱;婴幼儿汗腺发育不全,散热能力差,更易发生中暑。2.基础疾病: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的人群,其体温调节功能或血液循环功能受限,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引发中暑。3.用药因素:某些药物如抗胆碱能药物、利尿剂等可能影响汗腺分泌或血容量,增加中暑风险。
二、发病机制
(一)热射病机制
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机体产热超过散热,核心体温急剧升高,可导致多器官功能损伤。例如高温环境下,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加以散热,但当散热机制失控时,体温迅速上升,引发中枢神经系统及各脏器的功能障碍。
(二)热痉挛机制
大量出汗导致钠、氯等电解质丢失,引起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肌肉痉挛,多发生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
(三)热衰竭机制
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使体液和钠丢失,导致血容量不足,进而引起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
三、临床表现
(一)热衰竭
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体温多正常或轻度升高。
(二)热痉挛
常发生于剧烈活动后,表现为四肢肌肉痉挛性疼痛,呈对称性,发作时患者意识清楚,体温多正常。
(三)热射病
为重症中暑类型,表现为核心体温≥40℃,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障碍(昏迷、谵妄等)、抽搐,可合并多器官功能损伤,如肝肾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等。特殊人群中,儿童热射病可能起病更隐匿,老年人可能症状不典型但病情进展快,需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