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败血症
小儿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生长繁殖产毒引发的儿科常见危急重症,病因有常见致病菌及小儿免疫功能低等易感因素,临床表现包括全身症状、局部表现及严重并发症,诊断靠病史采集、临床表现及血常规、血培养等实验室检查,治疗需选用敏感抗生素并支持对症,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预防要加强护理、合理喂养及处理基础病。
一、定义
小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小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是儿科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
二、病因
1.病原体:常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不同年龄段小儿常见病原体有所差异,如新生儿败血症以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多见。
2.小儿易感因素:小儿免疫功能相对低下,皮肤黏膜薄嫩易破损,屏障功能不完善,且婴幼儿时期淋巴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吞噬细胞功能较弱,易导致病原体侵入并播散引发败血症。
三、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多有发热或体温不升、精神萎靡、拒食、面色欠佳、呼吸急促或困难等,小婴儿还可能出现黄疸加重、肝脾肿大等表现。
2.局部表现:部分患儿可找到局部感染灶,如皮肤脓疱、脐部感染、呼吸道感染灶等。
3.严重并发症表现:病情进展可出现休克(表现为皮肤花斑、尿量减少、血压下降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如皮肤瘀斑、瘀点、凝血功能异常等)、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儿有无感染诱因、起病过程等。
2.临床表现:依据上述全身及局部表现初步判断。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血小板减少等。
血培养:是确诊败血症的关键,若血培养检出致病菌可明确诊断,但血培养阳性率受抗生素使用等因素影响。
五、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选用敏感抗生素,根据血培养及药敏结果调整用药,抗感染疗程需足够。
2.支持对症治疗:维持患儿内环境稳定,如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充营养等,对于有休克等并发症者需积极抗休克治疗。
六、预后及预防
1.预后:预后与病原体种类、患儿免疫状况及治疗是否及时密切相关,早期规范治疗多数患儿可治愈,若延误治疗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2.预防
加强小儿护理,保持皮肤黏膜清洁,避免外伤,及时处理脐部、皮肤等局部感染。
合理喂养,增强小儿机体免疫力,提倡母乳喂养。
对于有基础疾病(如免疫缺陷等)的小儿需加强监测,积极治疗基础病以降低败血症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