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发生与病原体入侵、宿主防御功能缺陷及局部感染灶处理不当有关,病原体可经多种途径入侵,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等宿主防御缺陷易引发,局部感染灶处理不当会促使其发生,不同年龄人群风险有别。
一、病原体入侵是关键因素
败血症主要是由病原体侵入人体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例如,革兰阳性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革兰阴性菌中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都是常见的致败血症细菌。细菌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的创口、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途径侵入人体。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弱,更容易遭受病原体入侵引发败血症。而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下降,也较易因病原体侵入导致败血症发生。
二、宿主防御功能缺陷是重要诱因
1.先天性免疫缺陷:某些人群存在先天性的免疫相关基因缺陷,导致机体的吞噬细胞功能、补体系统等先天性免疫防御机制异常。比如遗传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其体内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或功能异常,使得机体清除病原体的能力大幅下降,容易发生败血症。这种情况在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中更易出现,患儿从出生后就面临较高的败血症风险。
2.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
基础疾病影响:患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机体的免疫功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例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其白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菌功能均会受到影响;恶性肿瘤患者由于接受放化疗等治疗,免疫系统遭受破坏,易发生机会性感染引发败血症。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器官移植患者为防止排斥反应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自身免疫功能被抑制,容易让病原体乘虚而入引发败血症。这类人群在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感染情况,因为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显著增加了败血症发生的可能性。
三、局部感染灶处理不当可促使败血症发生
当人体存在局部感染灶时,如不及时、恰当处理,感染可能扩散至血液循环引发败血症。例如,皮肤疖肿若被挤压,细菌可随血液扩散;肺部感染病灶中细菌大量繁殖后可能侵入血流;泌尿系统感染时,细菌也有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败血症。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局部感染灶处理不当引发败血症的风险不同。婴幼儿皮肤娇嫩,若皮肤破损后感染处理不及时,更易发展为败血症;老年人由于对疼痛等感知相对迟钝,局部感染可能不易被察觉,从而延误治疗时机,增加败血症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