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本身通常不会直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其病原体源于人体自身易感性,环境或他人身上的病原体在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致发病,婴幼儿、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接触败血症患者时需特殊留意相关感染风险。
一、败血症的病原体来源及传播特点
1.病原体来源
一些引起败血症的病原体可能存在于环境中或他人身上,但败血症的发生是基于人体自身的易感性。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正常人体的皮肤、鼻腔等部位可能携带该菌,但一般情况下不致病,当人体皮肤破损、免疫力低下(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基础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时,该菌才可能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
肺炎克雷伯菌等条件致病菌也是如此,通常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才会导致感染发病。
2.非直接传染性
败血症不像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那样通过飞沫等方式在人与人之间快速传播。它不是一种典型的传染病,没有像麻疹、水痘那样明确的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即使接触了败血症患者的血液等体液,健康人一般也不会直接被传染败血症,因为健康人的免疫系统通常能够抵御一般病原体的入侵,除非健康人自身存在严重的免疫缺陷等特殊情况。
二、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1.婴幼儿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容易出现免疫力低下的情况。如果有密切接触败血症患者的情况,需要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健康状况,如是否有发热、精神萎靡等异常表现。但一般正常接触下,单纯的接触不会直接导致婴幼儿患上败血症,不过如果婴幼儿本身存在皮肤破损等情况,要更加注意防护,避免病原体通过破损皮肤侵入。
2.老年人
老年人往往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免疫力相对较低。在接触败血症患者时,虽然败血症本身不会直接传染,但如果接触过程中涉及到一些可能导致老年人感染风险增加的因素,如接触了有特定病原体感染的患者的污染物等,需要更加留意老年人的身体变化。例如,若接触了被可能引发败血症的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后,要督促老年人注意手部卫生等,以降低因自身免疫力低而感染相关病原体后发展为败血症的风险。
3.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像艾滋病患者、长期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等,他们的免疫系统功能严重受损。对于这类人群,即使是一般的接触,也需要格外谨慎。因为他们自身抵御病原体的能力极弱,一旦接触到可能引发败血症的病原体,就更容易受到感染并发展为败血症。所以这类人群在接触败血症患者时,最好能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密切接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