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是中暑中最严重的类型,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病因机制上中暑因高温等致体温调节失衡,热射病是热负荷过重致核心体温剧升及多器官受损;临床表现中热痉挛有肌肉痉挛,热衰竭有相应症状,热射病有高热、无汗、意识障碍等;诊断标准各有依据,热射病需核心体温≥40℃伴中枢神经系统障碍且排除其他疾病;治疗原则上中暑主要脱离环境等,热射病强调快速降温及综合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老人、有慢性疾病者需注意预防。
病因机制:中暑多因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过度劳累、水分和盐分补充不足等,机体产热大于散热,体温调节失衡引发。热射病主要是由于机体热负荷过重,核心体温急剧升高,超过了机体能够耐受和调节的范围,导致多器官功能受损,其病因包括在高温环境下体力活动、环境温度过高且湿度大影响散热、个体因素如年老体弱、慢性疾病、服用某些药物等降低了机体的散热或产热调节能力等。
临床表现:中暑中的热痉挛主要表现为短暂、间歇发作的肌肉痉挛,多发生在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常呈对称性;热衰竭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口渴、多汗、乏力、心悸、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体温多正常或轻度升高;热射病则表现为高热(直肠温度≥40℃)、无汗、意识障碍(如昏迷、谵妄等),还可伴有多器官功能损害,如肝脏、肾脏、凝血功能等异常。
诊断标准:中暑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体温等,热痉挛一般根据肌肉痉挛及接触高温环境等病史诊断;热衰竭根据低血压、脱水等表现结合高温环境接触史诊断。热射病的诊断需满足核心体温≥40℃,并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同时需排除其他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疾病。
治疗原则:中暑的治疗主要是迅速脱离高温环境,采取降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措施,热痉挛可通过补充氯化钠溶液缓解;热衰竭需平卧休息,补充液体等。热射病的治疗强调快速降温,这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同时要进行器官功能支持等综合治疗,如体外降温可采用冷水擦拭、冰水浸浴等,体内降温可通过胃灌洗、血液透析等,还需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等。
特殊人群情况:儿童由于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发生中暑,若发展为热射病后果更严重,需特别注意避免儿童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体温调节能力差,是热射病的高危人群,应尽量减少在高温时段外出,若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出现体温调节紊乱,需密切关注身体状况,采取防护措施预防中暑及热射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