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1-5岁儿童,具低热、皮疹等特征。一般处理要隔离休息至出疹后5天、做好一般护理;需监测发热和皮疹,特殊人群要密切观察;预防可接种风疹疫苗、避免接触传染源。
一、风疹的基本认识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1-5岁儿童。临床以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
二、一般处理措施
1.隔离休息:
患儿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这是因为风疹病毒具有传染性,隔离可以避免病毒传播给其他儿童。儿童在患病期间身体较为虚弱,需要充足的休息来恢复体力,一般建议患儿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机体免疫系统对抗病毒。
2.一般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疹,以防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儿童的皮肤相对娇嫩,搔抓皮疹容易导致皮肤损伤,增加感染的风险。可以用温水给患儿轻柔擦拭皮肤。同时,要注意室内空气流通,但避免患儿直接吹风受凉。
三、症状监测与对症处理
1.发热监测:
密切监测患儿体温,由于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风疹发热时可能体温波动较大。如果体温不超过38.5℃,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湿毛巾擦拭患儿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这些部位血管丰富,利于散热。若体温超过38.5℃,虽然不建议机械按体温用药,但可根据患儿舒适度考虑适当使用退热贴等物理降温辅助手段。
2.皮疹相关观察:
观察皮疹的变化情况,如皮疹的分布、形态等。一般风疹皮疹先从面颈部开始,24小时内蔓延至全身。如果皮疹出现异常增多、融合,或者伴有瘙痒加剧等情况,需及时关注是否有其他异常情况。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等患儿,患风疹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病情变化,包括呼吸、精神状态等。因为这类儿童的机体抵抗力较弱,感染风疹病毒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可能更高。例如,免疫缺陷患儿感染风疹病毒后,病毒可能更难被机体清除,容易导致病情迁延不愈或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五、预防相关
1.疫苗接种:
预防风疹最有效的措施是接种风疹疫苗。儿童可在适龄时接种风疹-麻疹-腮腺炎联合疫苗等。接种疫苗后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从而有效预防风疹病毒感染。一般儿童在1岁半-2岁时可接种第一剂,4-6岁时接种第二剂,具体接种程序需遵循当地预防接种门诊的安排。
2.避免接触传染源:
在风疹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果周围有风疹患者,应尽量让儿童远离,减少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