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败血症起病急骤有剧烈全身反应,全身中毒症状显著、感染灶局部表现突出、血常规白细胞等明显异常且C反应蛋白等明显升高、多有近期明确严重感染事件,儿童起病更凶险;亚急性败血症起病缓慢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轻、感染灶局部表现隐匿、血常规及感染标志物升高幅度小且波动不剧烈、往往有潜在慢性感染病灶,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被基础病掩盖需排查慢性感染灶。
一、定义与起病特点
急性败血症是病原菌短时间内大量侵入血流并迅速繁殖,引发剧烈全身反应,起病急骤,常于数小时内出现高热、寒战等严重全身症状;亚急性败血症起病相对缓慢,病程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轻,病情进展较隐匿。
二、临床表现差异
(一)全身中毒症状
急性败血症患者全身中毒症状极为显著,可出现意识障碍、休克等严重表现,高热多为持续高热且体温波动小;亚急性败血症患者全身症状相对缓和,发热多为弛张热或间歇热,中毒症状较轻,可能仅表现为乏力、消瘦等。
(二)感染灶局部表现
急性败血症感染灶局部症状突出,如皮肤严重创伤感染时局部红、肿、热、痛明显且进展迅速;亚急性败血症感染灶局部表现相对隐匿,如慢性龋齿引起的感染可能仅表现为牙龈轻度红肿,症状不典型。
三、实验室检查指标区别
(一)血常规
急性败血症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常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增高,可见核左移及中毒颗粒;亚急性败血症白细胞升高程度相对较轻,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不如急性败血症显著。
(二)感染标志物
急性败血症C反应蛋白(CRP)可显著升高,降钙素原(PCT)明显升高;亚急性败血症CRP和PCT升高幅度相对较小,且波动相对不剧烈。
四、病史相关因素
急性败血症多有近期明确的严重感染事件,如术后感染、严重皮肤创伤等突发情况致病原菌快速入血;亚急性败血症往往存在潜在慢性感染病灶,如骨髓炎、慢性鼻窦炎等慢性感染灶长期存在,病原菌缓慢入血逐渐引发感染。
五、特殊人群考量
(一)儿童
儿童急性败血症起病更凶险,需密切监测体温、精神状态等生命体征,因儿童免疫力相对低下,病情进展可能迅速;亚急性败血症在儿童中相对少见,若出现类似情况,需警惕慢性隐匿感染灶,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后潜在的隐匿细菌感染。
(二)老年人
老年人因免疫力低下,急性败血症可能症状不典型,更易出现休克等并发症,需仔细排查感染源;亚急性败血症在老年人中可能因慢性基础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掩盖症状,应注重对慢性感染灶的筛查,如定期检查口腔、泌尿系统等潜在感染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