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生长繁殖引发的感染性疾病,以细菌感染常见且大肠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女性因尿道短直及距离肛门近等易患,泌尿系统结构异常会阻碍尿液流动致病原体滞留繁殖,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易发病;下尿路感染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上尿路感染除膀胱刺激症状外还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按感染部位分上下尿路感染,按病程分急慢性;诊断靠尿常规见白细胞红细胞等及尿细菌培养出致病菌;治疗一般需多饮水多排尿,抗菌药物按病原体选,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用药有特殊性。
一、病因
女性易患因素:女性尿道短且直,距离肛门较近,细菌易侵入尿道引发感染,性生活、经期卫生不佳等可增加感染风险。
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如存在尿路结石、畸形等情况,会阻碍尿液正常流动,使病原体容易滞留繁殖,从而引发感染。
机体免疫力低下:当人体免疫力降低时,如患有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机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减弱,易发生尿路感染。
二、临床表现
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主要表现为尿频(排尿次数明显增多)、尿急(突然产生强烈的排尿意愿且难以控制)、尿痛(排尿时尿道或膀胱区域疼痛)等膀胱刺激症状,部分患者还可有耻骨上区疼痛或压痛,少数患者会出现血尿。
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除了有下尿路感染的膀胱刺激症状外,还会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体温可升高,可达38℃及以上)、寒战、腰痛、肾区叩击痛等。
三、分类
按感染部位分: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上尿路感染累及肾脏,下尿路感染主要局限在膀胱、尿道等部位。
按病程分:分为急性尿路感染和慢性尿路感染,急性尿路感染起病急,症状明显,若未得到彻底治疗可转为慢性,慢性尿路感染症状相对迁延,时轻时重。
四、诊断
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等异常,白细胞增多提示有炎症反应,红细胞出现可能与尿路黏膜受损有关。
尿细菌培养:是诊断尿路感染的重要依据,若培养出致病菌可明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有助于针对性选择抗菌药物。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多饮水、多排尿,通过尿液的冲刷作用促进细菌排出,这是非药物干预的重要措施。
抗菌药物治疗: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如针对大肠杆菌感染可选用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但需注意不同人群用药的特殊性,孕妇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儿童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发育的药物。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需谨慎用药,遵循用药安全性原则;儿童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为主,严格把控药物使用的必要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