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分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因免疫机制异常或遗传致血小板破坏增多)和过敏性紫癜(属小血管炎与感染、食物等过敏原接触致免疫反应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前者表现皮肤黏膜瘀点瘀斑等,后者有皮肤紫癜及关节肿痛等,诊断靠血常规等,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用激素等,过敏性紫癜避过敏原用抗组胺药等;胃痉挛因饮食、着凉、疾病致,表现突发性上腹部剧烈疼痛等,非药物干预优先,如保暖热敷按揉等,儿童老人有特殊注意。
一、紫癜
1.分类及病因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因免疫机制异常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感染(如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也有部分是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与遗传因素相关。
过敏性紫癜:属于小血管炎,病因与感染(如链球菌感染)、食物(如鱼虾等)、药物、花粉等过敏原接触有关,机体对这些过敏原产生免疫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皮肤、关节、胃肠道及肾脏等部位小血管炎症。
2.临床表现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如四肢皮肤散在出血点,严重时可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血小板严重减少时可导致内脏出血。
过敏性紫癜除皮肤紫癜外,还可有关节肿痛(多见于下肢大关节)、腹痛(类似胃痉挛表现但本质是胃肠道血管炎症)、血尿、蛋白尿等肾受累表现。
3.诊断与治疗原则
诊断需结合血常规、凝血功能、骨髓穿刺等检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见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骨髓象有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过敏性紫癜通过典型临床表现及毛细血管脆性试验等辅助检查诊断。
治疗方面,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轻中度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严重时需输注血小板;过敏性紫癜需避免接触过敏原,使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等治疗胃肠道症状等。
二、胃痉挛
1.病因
饮食因素:进食过冷、过热、刺激性食物,或暴饮暴食等可刺激胃肠道,引发胃痉挛。
腹部着凉:寒冷刺激导致胃部肌肉强烈收缩而出现痉挛。
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基础疾病可诱发胃痉挛。
2.临床表现
主要为突发性上腹部剧烈疼痛,疼痛可呈阵发性,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3.治疗与非药物干预
非药物干预是优先选择,如保暖腹部,可通过热敷上腹部缓解胃痉挛;还可尝试轻轻按揉上腹部,以缓解胃部肌肉紧张。若因饮食不当引起,可适量饮用温水缓解。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胃痉挛时要避免随意使用成人药物,优先采用非药物保暖、轻柔按摩等方式;老年人胃痉挛需排查是否由胃肠道疾病加重引起,若频繁发作或疼痛剧烈需及时就医,且要注意用药禁忌,避免使用可能刺激胃肠道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