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病因与传播涉及特定蚊媒及人群易感性,临床表现有轻症和重症之分,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预防需从防蚊灭蚊、个人防护、监测隔离等方面入手,不同人群有不同防护重点。
一、病因与传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当伊蚊叮咬了感染登革病毒的人后,病毒会在蚊体内复制,之后再叮咬健康人时,就会将病毒传播给健康人。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都有可能感染,比如生活在蚊媒密度高的地区、经常在户外暴露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有过登革热病史的人再次感染其他血清型登革病毒时,发生重症登革热的风险可能增加。
二、临床表现
1.轻症表现: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3-14天。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可在数小时内迅速升高至39-40℃,常伴有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以及皮疹等表现。这类患者经过适当休息等一般处理后,症状可逐渐缓解。
2.重症表现:少数患者病情会进展为重症登革热,可出现严重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还可能出现休克、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等。例如,患者可能出现持续呕吐、腹部压痛、烦躁不安、嗜睡等表现,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三、诊断方法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有在登革热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
2.临床表现:符合登革热的症状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血清学检查可检测到登革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等;核酸检测可检测到登革病毒的核酸。
四、预防措施
1.防蚊灭蚊:在居住环境中安装纱窗、蚊帐等防蚊设施;使用蚊香、电蚊拍、杀虫剂等灭蚊用品;清理家居周围的积水,因为蚊子喜欢在积水处繁殖,如瓶瓶罐罐、花盆托盘等都可能成为蚊子的breedingsite。
2.个人防护:在登革热流行季节,尽量穿着长袖长裤,减少皮肤暴露;在户外活动时可涂抹驱蚊剂等。
3.监测与隔离:对于疑似或确诊的登革热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同时加强对蚊媒的监测,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更要加强防护,因为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发生重症的风险可能更高,所以要确保儿童生活环境的防蚊措施到位,避免儿童被蚊虫叮咬。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本身有血液系统疾病等,感染登革热后病情可能更复杂,更需要做好预防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