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受年龄、伤口部位、深浅及严重程度、病毒数量和毒力等因素影响;发病后分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暴露后及时规范预防处置可降低发病风险、影响发病时间,儿童更需及时规范预防处置。
影响潜伏期的因素
年龄:儿童可能潜伏期相对较短,这与儿童的机体免疫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儿童被犬等动物咬伤后发病可能更快,但具体机制还需基于大量研究数据支持,一般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特点使得病毒在体内扩散等过程可能相对更迅速,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只是有相关研究观察到的一种现象。
伤口部位:如头、面、颈部被咬伤时,由于这些部位神经丰富,病毒更容易快速通过神经组织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所以潜伏期可能相对较短;而咬伤部位在四肢远端等相对神经分布没那么密集的部位时,潜伏期可能会稍长一些,这是因为病毒到达中枢神经系统的路径相对较长,需要的时间更久。
伤口深浅及严重程度:伤口越深、越严重,病毒进入人体后越容易快速向中枢神经系统蔓延,从而使潜伏期缩短。严重的伤口会为病毒的传播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加速其向神经组织的侵袭过程。
病毒数量和毒力:如果咬伤者携带的狂犬病毒数量多、毒力强,那么病毒在体内繁殖扩散的速度会加快,潜伏期也就相对较短;反之,若病毒数量少、毒力弱,潜伏期可能会延长。
狂犬病发病后的表现
狂犬病发病后分为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前驱期可出现低热、倦怠、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等症状,酷似“感冒”,还可出现恐惧不安,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伤口部位有麻木、发痒、刺痛或虫爬、蚁走感等异样感觉,一般持续2-4天。兴奋期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怖、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此期持续1-3天。麻痹期患者肌肉痉挛停止,进入全身弛缓性瘫痪,患者由安静进入昏迷状态,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此期持续6-18小时。
暴露后预防措施对发病时间的影响
若被可疑动物咬伤、抓伤后及时进行规范的暴露后预防处置,包括彻底清洗伤口、接种狂犬病疫苗甚至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等,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即使发病,潜伏期也可能因及时的预防处置而有所变化,比如可能会延长发病时间或者阻止发病。但如果暴露后没有及时采取规范的预防措施,就会大大增加发病的几率,且发病时间可能会按照自然的潜伏期进程发展。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由于其免疫力等特点,更要强调及时规范的暴露后预防处置,因为儿童一旦发病后果可能更严重,所以在儿童被可疑动物接触后,家长应立即带儿童进行规范的伤口处理和疫苗接种等预防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