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家养狗咬伤有得狂犬病风险,家养狗可能隐性带毒或因未接种疫苗易带毒,被咬伤后要立即冲洗伤口并尽快接种疫苗,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需及时规范处置保障健康。
家养狗携带狂犬病病毒的情况
即使是家养狗,也不能完全排除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可能。一些健康的家养狗可能是狂犬病病毒的隐性携带者,自身不表现出明显症状,但体内却存在病毒。例如,在一些狂犬病监测研究中发现,部分看似健康的家养狗血清中可检测到狂犬病病毒抗体,提示其可能曾接触过狂犬病病毒并产生了免疫反应。
狗的免疫状态是影响其是否携带病毒的重要因素。如果家养狗未按照规定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那么其感染狂犬病病毒的风险会增加,被这样的狗咬伤后感染狂犬病的几率也相应升高。
被家养狗咬伤后的处理措施
伤口处理:被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以尽量清除伤口处的病毒。冲洗可以有效降低伤口处病毒的数量,减少感染风险。
疫苗接种:需要尽快接种狂犬病疫苗。一般来说,分为暴露后基础免疫程序和加强免疫程序。对于暴露后未出现症状的情况,通常需要接种5针狂犬病疫苗(分别在第0、3、7、14、28天各接种1剂);如果咬伤严重或靠近头部等特殊部位,还需要同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如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等,以提供即时的被动免疫保护。
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被家养狗咬伤后更需重视。儿童往往不能准确描述被咬伤的情况,且自我保护和伤口处理能力较弱。在处理伤口和接种疫苗时,要更加耐心安抚儿童,确保伤口冲洗等处理规范到位。由于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感染狂犬病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所以必须严格按照狂犬病暴露后处置流程进行操作。
老年人:老年人被家养狗咬伤后,身体机能相对下降,伤口愈合能力可能减弱,感染狂犬病后病情进展可能也需要关注。在伤口处理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加重老人的不适。同时,老年人接种疫苗时要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如是否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接种过程中密切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
有基础疾病人群:本身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被家养狗咬伤后感染狂犬病的风险可能更高,且感染后病情可能更难控制。在伤口处理和疫苗接种过程中,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监测和管理,确保伤口处理得当,疫苗接种按规范进行,同时关注基础疾病与狂犬病暴露处置之间的相互影响。
总之,被家养狗咬伤后存在得狂犬病的可能性,必须及时、规范地进行伤口处理和疫苗接种等处置措施,不同人群根据自身特点遵循相应的注意事项来保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