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临床表现分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初期病程第1周起病缓,发热等;极期病程2-3周有高热、神经系统等多症状;缓解期3-4周体温降症状减但可现并发症;恢复期5周体温正常症状体征消失,且因个体差异(如年龄等)表现不同,诊断需综合多方面。
一、初期
病程第1周。起病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体温呈阶梯状上升,于5-7天内达39-40℃,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与咳嗽等。部分患者出现便秘或腹泻,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逐渐减少。
对于儿童患者,可能因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发热表现可能相对更不典型,体温波动情况可能与成人有差异,且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减退等可能更明显影响营养摄入,需密切关注营养状况及水电解质平衡。
二、极期
病程第2-3周,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
高热:持续高热,多为持续性稽留热,少数呈弛张热或不规则热,持续时间约10-14天。
神经系统症状:出现伤寒面容,表现为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等;严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或脑膜刺激征(虚性脑膜炎)。儿童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可能更易被忽视,因其表达能力有限,需通过观察精神状态、对周围环境的反应等判断。
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即脉搏加快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成人常见,但儿童相对缓脉表现可能不典型。部分患者可有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减退更为明显,可有腹胀、腹部不适,多有便秘,少数以腹泻为主,右下腹可有轻压痛。儿童消化系统功能尚不成熟,腹胀、腹泻等症状可能影响胃肠功能及营养吸收,需注意调整饮食结构。
皮疹:病程7-13天,部分患者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称为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位,数量少,一般在10个左右,分批出现,2-4天内消退。儿童皮肤较嫩,玫瑰疹观察时需注意与其他皮疹鉴别。
肝脾肿大:病程1周末可有脾肿大,质软或有轻压痛;部分患者肝脏亦可肿大,质软或有压痛。儿童肝脾相对较柔软,肿大表现可能需要通过体格检查及影像学辅助判断。
三、缓解期
病程第3-4周,体温逐渐下降,各种症状逐渐减轻,脾脏开始回缩。但此期仍可能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需密切观察。儿童在缓解期身体恢复相对成人可能较慢,仍需注重护理,防止并发症发生。
四、恢复期
病程第5周,体温恢复正常,症状和体征消失,食欲逐渐恢复。一般需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儿童在恢复期要注意逐步增加活动量和恢复正常饮食,保证充足营养促进身体完全恢复。
伤寒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包括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而有所不同,在临床诊断中需综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结果进行全面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