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有人中暑,首先迅速将其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平卧;然后进行降温处理,体表降温可用湿冷毛巾擦拭大动脉搏动处、用风扇或空调散热,重症中暑可冰水浸泡但需谨慎;接着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意识清楚者少量多次服淡盐水或含电解质饮料;最后无论症状是否缓解都尽快送医,送医途中监测特殊人群生命体征,医院会进一步评估治疗。
一、迅速脱离高温环境
1.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一旦发现有人中暑,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阴凉的地方,如室内、树荫下等,使其平卧,头部略抬高,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散热。对于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转移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加重其身体不适。因为儿童的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老年人可能存在行动不便或基础疾病等情况,过于剧烈的转移可能会引发其他意外状况。
二、降温处理
1.体表降温:
用湿冷毛巾擦拭:可以用湿冷的毛巾擦拭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搏动处,通过水分蒸发来带走热量,达到降温的目的。对于儿童来说,由于皮肤较为娇嫩,擦拭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损伤皮肤;老年人则要注意保暖,在擦拭后及时为其盖上轻薄的毛毯,防止着凉。
使用风扇或空调:可以通过风扇加速空气流动,帮助体表散热,也可将患者转移至有空调的房间,但要注意空调温度不宜过低,一般设置在26-28℃为宜,避免温度过低导致患者出现寒战等情况。
2.冰水浸泡(适用于重症中暑):对于核心体温升高(直肠温度≥40.5℃)的重症中暑患者,可将其身体浸泡在4℃左右的冰水中,仅露出头部,使体温迅速下降,但要密切监测体温,当体温降至38.5℃左右时应立即停止浸泡。不过这种方法在非专业医疗场所操作有一定风险,需谨慎使用。
三、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1.口服补液:如果患者意识清楚,可给予适量的淡盐水或含有电解质的饮料,以补充因出汗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但要注意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起胃肠道不适。对于儿童,要选择适合儿童口味且低糖、低渗透压的补液饮料;老年人若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饮用时需咨询医生或根据具体病情调整。
四、及时就医
1.病情评估与进一步治疗:经过初步急救处理后,无论患者症状是否缓解,都应尽快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检查,如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等,以明确中暑的严重程度,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例如对于重症中暑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静脉补液、药物治疗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在送往医院途中要持续监测其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血压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