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受环境、个体、活动等多因素影响。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易致中暑;儿童体温调节不完善、老年人调节功能衰退且常患基础病、身体状况不佳及用药影响等个体因素增加中暑风险;高强度体力劳动、长时间运动时人体产热多,若散热或补水不当易引发中暑。
通风不良:在一些密闭且通风不畅的空间,如没有良好通风设备的工厂车间、闷热的房间等,空气难以流通,热量无法及时散发,使得局部环境温度升高,人体周围的热交换效率下降,也容易导致中暑发生。比如在拥挤且没有有效通风的仓库中工作的人员,就面临着较高的中暑风险。
个体因素
年龄
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相比成年人更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儿童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单位体重的产热较多,而散热能力较弱。例如婴幼儿在高温环境下,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有效地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所以更容易发生中暑。
老年人: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衰退,皮肤汗腺萎缩,出汗减少,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同时,老年人常患有一些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这会进一步影响身体的散热和血液循环,增加中暑的易感性。比如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在高温环境中,血管调节功能较差,更容易出现体温失衡而中暑。
身体状况
患有基础疾病: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其自主神经功能可能受损,影响出汗等体温调节机制;患有肥胖症的人,体内脂肪较多,会阻碍热量散发,且肥胖者的基础代谢率相对较高,在相同环境下产热更多,这些都使得他们中暑的风险增加。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身体的适应能力和散热能力相对较弱。当突然处于高温环境中时,身体难以快速调整以适应环境变化,从而容易发生中暑。例如长期久坐的办公室人员,一旦进入炎热的户外环境,就可能因身体适应能力不足而中暑。
用药情况:某些药物会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如一些抗胆碱能药物会抑制出汗,使用这类药物的人群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中暑。此外,服用某些降压药的人,可能会影响血管的舒缩功能,导致散热困难,增加中暑风险。
活动因素
高强度体力劳动: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时,人体产热增加。例如在炎热的户外进行建筑施工、田间劳作等,身体持续产生大量热量,而如果环境散热条件不佳,就容易使体温过度升高,引发中暑。在高温环境下进行重体力劳动的工人,中暑的发生率往往较高。
长时间运动:进行长时间运动,如马拉松等长跑项目时,人体产热显著增加,同时运动过程中出汗较多,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会导致电解质紊乱,进一步影响体温调节,增加中暑的可能性。在马拉松比赛中,由于比赛时间长、环境温度高等因素,参赛选手中暑的情况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