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本身不具传染性,其发生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基础病史等因素相关,儿童、老年人及有基础病史人群易受影响,预防需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保持清洁、控制基础病、适度锻炼等措施,了解相关影响因素并采取预防措施对降低败血症发生风险很重要。
一、败血症的发生机制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影响
儿童: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皮肤、黏膜屏障较薄弱,如皮肤薄嫩易破损、胃肠道屏障功能差等,更易受到病原菌侵袭,若有感染灶未及时控制,就较容易引发败血症。例如新生儿脐部感染若未妥善处理,病原菌可经脐部侵入血流导致败血症发生。
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下降,如T细胞功能降低、吞噬细胞功能减弱等,同时可能伴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容易发生感染,且感染后较难控制,增加了患败血症的风险。
2.性别与生活方式关联
一般来说性别本身不是败血症发生的直接决定因素,但某些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可能有影响。比如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害呼吸道黏膜屏障,降低呼吸道的防御功能,使病原菌更容易侵入引发肺部感染等,进而增加败血症发生的可能性;长期大量饮酒的人,酒精会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影响肝脏等器官的正常功能,也不利于机体抵御病原菌感染。
3.基础病史的作用
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生长繁殖,且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管病变等,影响组织血液供应,使得感染后局部组织修复困难,容易导致感染扩散引发败血症;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由于抗肿瘤治疗如化疗、放疗等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和免疫系统功能,患者自身抵抗力低下,容易遭受病原菌侵袭而并发败血症;艾滋病患者因为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本身就极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其中就包括败血症。
二、预防败血症相关要点
1.对于不同人群的防护
儿童: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破损,及时处理婴幼儿脐部等部位;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以促进免疫系统发育;少去人员密集且卫生条件差的场所,降低感染病原菌的几率。
老年人: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皮肤感染;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等;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但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在公共场合佩戴口罩等做好防护。
有基础病史人群: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规律监测血糖,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病房等环境清洁,避免接触感染源;艾滋病患者要遵循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等,同时注意自身防护,避免二次感染。
总之,败血症不是传染病,了解其相关的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降低败血症的发生风险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