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人与人的传染途径主要有通过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染源如接触鼠类血液等及接触被污染物品)、通过呼吸道传播(吸入含病毒气溶胶)、通过消化道传播(食用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或水)。
一、通过接触传播
1.直接接触传染源
出血热的传染源主要是携带病毒的鼠类等动物。如果人直接接触到感染出血热病毒的鼠类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就有可能被传染。例如,在清理被鼠类污染的环境时,没有做好防护措施,手部皮肤有破损的情况下,病毒就可能通过破损处侵入人体。对于儿童来说,由于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较差,更容易在接触鼠类相关污染物时感染,而且儿童皮肤相对娇嫩,一旦接触污染物质,病毒更易通过皮肤黏膜侵入体内。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比如经常接触野外鼠类栖息环境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另外,被感染鼠类咬伤也是直接接触传播的重要方式。鼠类咬伤人体时,病毒会随着鼠类的唾液进入人体,从而引发感染。不同年龄段人群被咬伤后的感染风险并无本质差异,但儿童由于活动较为活泼,在户外接触鼠类的机会相对更多,被咬伤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
2.接触被污染的物品
被鼠类的排泄物(如尿液、粪便)、分泌物等污染的物品,人接触后也可能感染。例如,被鼠尿污染的食物、餐具等,人在食用或使用时,若口腔、消化道有黏膜破损,病毒就会由此侵入。对于老年人,他们的身体机能相对下降,黏膜的防御功能也可能有所减弱,接触污染物品后感染风险可能相对增加。而有不良生活方式,比如经常接触可能被鼠类污染物品的人群,如经常在脏乱差环境中工作的人员,感染风险较高。
二、通过呼吸道传播
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等干燥后形成气溶胶,人吸入含有病毒的气溶胶就会被感染。在一些鼠类密度较高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这种传播方式较为常见。对于生活在拥挤、通风不佳环境中的人群,比如集体宿舍中鼠患较严重且通风不好的情况,感染风险会增加。儿童在相对密闭的空间活动时,如果所处环境存在鼠类污染且通风差,感染呼吸道传播途径的出血热病毒的风险也会升高。老年人由于呼吸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吸入气溶胶后病毒在体内的清除能力相对较弱,感染后可能病情相对较重。
三、通过消化道传播
食用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或水,病毒可经消化道侵入人体。例如,被鼠尿污染的水源,人饮用后就可能感染。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鼠类活动频繁的地区,这种消化道传播的风险较高。对于饮食不规律、经常食用可能被污染食物的人群,感染风险增加。儿童如果食用了被鼠类污染的食物,由于他们的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病毒的抵抗力相对较弱,感染后更易出现严重症状。老年人如果本身有消化道基础疾病,感染后病情可能更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