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因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涉及环境因素(高温、高湿环境致人体散热困难)、机体因素(个体差异、机体产热增加、机体散热障碍)及热适应能力(长期低温环境突入高温环境或热适应不良易中暑)。
一、环境因素
1.高温环境:当环境温度过高时(一般认为环境温度超过32℃、湿度超过60%时),人体散热困难。正常人体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等方式散热,环境温度过高会使这些散热方式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例如,在持续的高温天气下,人体产热增加而散热受限,热量在体内蓄积,进而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及各器官功能。不同年龄人群对高温环境的耐受能力不同,儿童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成人更易发生中暑;老年人则因机体功能衰退,体温调节能力下降,也是中暑的高危人群。
2.高湿环境:高湿度环境会影响人体汗液的蒸发。汗液蒸发是人体重要的散热途径之一,当环境湿度大时,汗液不易蒸发,热量无法有效散发,从而导致体温迅速升高。比如在夏季多雨且湿度大的地区,人们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中暑的风险会增加。
二、机体因素
1.个体差异
年龄:儿童的汗腺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在相同环境下比成人更易中暑;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包括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功能、汗腺功能等,所以也是中暑的易感人群。
基础疾病: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高温环境下血管调节功能受限,散热时外周血管扩张不充分,影响散热;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机体代谢功能紊乱,可能影响体温调节相关的生理过程;肥胖人群由于皮下脂肪厚,隔热作用强,散热困难,这些基础疾病患者在高温环境中发生中暑的风险更高。
2.机体产热增加: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等会使机体产热明显增加,在高温环境下,产热超过散热,就容易引发中暑。例如,长时间进行户外高强度体力劳动的工人,在没有做好防暑措施时,很容易发生中暑。
3.机体散热障碍:汗腺功能障碍是导致散热障碍的重要原因,如先天性汗腺缺乏症患者,汗腺无法正常分泌汗液来散热;一些皮肤疾病导致汗腺导管堵塞,也会影响汗液的排出,进而影响散热。此外,心血管功能不全的患者,外周血液循环不良,也会影响散热过程。
三、热适应能力
人体对高温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过程,即热适应。如果长期处于低温环境突然进入高温环境,或者热适应不良,就容易发生中暑。例如,长期在空调房间工作的人,突然到高温户外环境中,身体还未适应高温,就容易出现中暑情况。热适应良好的人,其体温调节功能、心血管功能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能更好地应对高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