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经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介绍了病原体与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预防与控制等方面,包括疟原虫类型、典型和其他临床表现、多种诊断方式以及防蚊、预防性服药、控制传染源等预防控制措施。
1.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疟原虫有多种类型,如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等,其中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疟疾病情相对更严重,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
传播途径主要是按蚊叮咬,当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人时,疟原虫子孢子会进入人体,随后在体内引发一系列病理过程。
2.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通常表现为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和大汗。寒战期可持续数分钟到1小时,随后体温迅速上升,可达39℃-40℃甚至更高,进入高热期,持续数小时后开始大量出汗,体温骤降,症状缓解,之后进入间歇期。不同类型的疟原虫引起的疟疾发作周期有所不同,间日疟和卵形疟一般间隔48小时发作一次,恶性疟间隔36-48小时发作一次,三日疟间隔72小时发作一次。
其他表现: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头痛、乏力、贫血等症状。恶性疟患者还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惊厥、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以及肾功能损害、呼吸衰竭等多器官功能损伤的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感染疟疾后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需要密切关注体温、精神状态等变化;孕妇感染疟疾则可能导致早产、低体重儿等不良妊娠结局。
3.诊断方法
显微镜检查:从患者外周血中查找疟原虫是常用的诊断方法。通过薄血膜和厚血膜涂片,经吉姆萨或瑞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疟原虫的形态、结构来确诊。
抗原检测:利用免疫色谱法检测疟原虫抗原,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可用于疟疾的初步筛查。
分子生物学检测:如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能检测到极少量的疟原虫DNA,对于疟疾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适用于症状不典型或显微镜检查阴性的患者。
4.预防与控制
防蚊措施:使用蚊帐、蚊香、驱蚊剂等防止蚊虫叮咬,尤其是在疟疾高发地区的夜间。对于居住环境,可安装纱窗、纱门等设施以阻挡蚊虫进入。在生活方式上,尽量避免在蚊虫活动频繁的黄昏和夜晚外出,若必须外出,应穿着长袖衣物、长裤等进行防护。
预防性服药:对于进入疟疾流行区的高风险人群,如长期居住或频繁前往疟疾流行地区的人群、赴疟区的旅游者等,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预防性抗疟药物,但需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及禁忌证。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预防性药物时需谨慎评估。
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疟疾病例并进行隔离治疗,同时对患者居住环境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疟原虫的传播源。对于患有疟疾的儿童,要确保其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避免病情延误导致严重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