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其病原体为疟原虫,主要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有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大汗等症状,儿童、成年人及有基础疾病人群感染后影响不同;诊断靠显微镜检查血液涂片等综合判断;预防要防蚊虫叮咬、合理用预防性抗疟药物、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治疗用青蒿素等药物,需依多种因素选药且儿童用药谨慎
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主要通过雌性按蚊叮咬进行传播。当雌性按蚊叮咬感染疟疾的患者后,疟原虫会进入蚊体,在适宜条件下发育繁殖,之后再叮咬健康人时,疟原虫便会随蚊的唾液注入人体,从而使健康人感染疟疾。不同种类的疟原虫(如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等)引起疟疾的临床特点等可能存在差异。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患者通常会出现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大汗等症状。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持续数分钟后体温迅速上升,可达39℃甚至更高,伴有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随后进入高热期,持续数小时后开始大量出汗,体温骤降,症状缓解,间歇一段时间后又会再次发作。儿童患者可能症状相对更不典型,且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关注。对于有疟疾流行地区旅居史的人群,若出现上述周期性发作的发热等症状,应高度警惕疟疾。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疟疾后可能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型疟疾等,表现为抽搐、昏迷等,对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威胁较大;对于成年人,若感染后未及时诊治,也可能发展为重症疟疾,影响身体各器官功能。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心脏病等的患者,感染疟疾后可能会使基础疾病加重,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和难度。
诊断与防治
诊断方法:主要依靠显微镜检查血液涂片找疟原虫,这是确诊疟疾的重要依据。此外,还可以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如是否到过疟疾流行区等)、临床表现等进行综合判断。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病例,可能还需要借助分子生物学等检测方法来辅助诊断。
预防措施:预防疟疾关键在于防止蚊虫叮咬,在疟疾流行地区,应使用蚊帐、蚊香等驱蚊设施,穿着长袖衣物,尽量减少在蚊虫活动频繁的时间段(如黄昏和夜晚)外出。对于高风险人群,可以考虑使用预防性抗疟药物,但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同时,加强对疟疾流行地区的公共卫生管理,减少蚊虫滋生环境等也是重要的预防手段。
治疗药物:治疗疟疾的药物有多种,如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等。不同种类的疟原虫对药物的敏感性可能有所不同,医生会根据疟原虫的种类、患者的病情等选择合适的抗疟药物进行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儿童患者使用抗疟药物时需特别谨慎,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的相关原则,以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