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其血液循环生长繁殖产毒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的严重感染病,因新生儿免疫功能低、皮肤黏膜屏障差等自身因素及葡萄球菌等病原体致病,早期有反应差等非特异性表现,严重时现黄疸等,血培养是金标准,炎症指标可辅助诊断,治疗用敏感抗生素并支持治疗,需加强护理、围生期保健及密切观察,家长要重视异常表现及时就医并遵指导护理。
一、定义
新生儿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发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是新生儿期严重感染性疾病,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尚不完善,皮肤、黏膜屏障易受病菌侵袭,脐部等创口也为病菌入侵提供途径。
二、病因
1.新生儿自身因素: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吞噬和杀菌能力弱,补体、抗体等免疫物质水平低,易受病菌感染。皮肤、黏膜薄嫩,屏障功能差,脐部开放创口为病菌侵入提供便利,若护理不当易致感染。
2.病原体种类:常见病原体有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围生期感染中B族链球菌、李斯特菌等也可致病。
三、临床表现
1.早期非特异性表现:新生儿可出现反应差、拒奶、体温不稳定(体温不升或发热)、呼吸暂停等,这些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忽视。
2.严重时表现:病情进展可出现黄疸加重、肝脾肿大、皮肤瘀点瘀斑、休克(表现为皮肤苍白、花纹、血压下降等),若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嗜睡、惊厥等症状。
四、诊断
1.血培养:是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金标准,若血培养检出致病菌可确诊,但血培养阳性率受抗生素使用等因素影响。
2.炎症指标检测: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指标可升高,有助于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
五、治疗原则
选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需根据血培养及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同时需进行支持治疗,包括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营养供给等,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六、预防
1.加强新生儿护理:保持皮肤、黏膜清洁,勤换尿布,脐部严格消毒护理,避免脐部感染。
2.注意围生期保健:孕妇孕期需注意卫生,避免感染,分娩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减少新生儿感染风险。
3.密切观察新生儿状态:家长需留意新生儿有无反应差、拒奶等异常表现,发现异常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七、特殊人群(新生儿)温馨提示
新生儿家长应高度重视新生儿的细微异常表现,如发现新生儿有反应差、拒奶、体温异常等情况,需立即带新生儿就医,遵循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进行检查和治疗。在护理新生儿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保持新生儿生活环境清洁卫生,做好脐部等关键部位的护理,最大程度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风险,确保新生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