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因涉马拉色菌等,表现为头皮等部位红斑油腻鳞屑等,依临床表现等诊断,以外用药物为主并注意生活规律等,儿童脂溢性皮炎需避免过度清洁等;毛囊炎是毛囊及其周围组织感染性炎症,致病菌有金葡菌等,分细菌性和真菌性,表现不同,靠病原学检查确诊,细菌性用抗生素类药物,真菌性用抗真菌药物并注意皮肤清洁等,儿童毛囊炎注重皮肤卫生等,成人需维持健康生活方式等。
一、脂溢性皮炎
1.定义与病因: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因涉及马拉色菌定植、皮脂分泌增多、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等,遗传、神经递质异常、微生物因素等也可能参与发病,好发于头皮、面部、胸背部等皮脂溢出区域。
2.临床表现:头皮部位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可伴瘙痒;面部多为红斑、脱屑,可有油腻性结痂;胸背部可见红斑、丘疹,覆有油腻性鳞屑。
3.诊断:依据典型的皮脂溢出部位红斑、油腻性鳞屑等临床表现及好发部位进行诊断,必要时结合真菌镜检等排除其他疾病。
4.治疗原则:以外用药物为主,如外用糖皮质激素(短期用于炎症明显处)、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同时需注意生活规律,限制多脂及多糖饮食,保持皮肤清洁。
二、毛囊炎
1.定义与病因:毛囊炎是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感染性炎症,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也可由马拉色菌等真菌引起,皮肤擦伤、多汗、搔抓等易诱发,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等部位。
2.临床表现:细菌性毛囊炎表现为毛囊性炎性丘疹、脓疱,周围有红晕,可有疼痛;真菌性毛囊炎多为毛囊性红色丘疹、丘疱疹,炎症较轻,可伴轻度瘙痒。
3.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及病原学检查(如细菌培养、真菌镜检及培养)确诊,细菌性毛囊炎可见细菌感染证据,真菌性毛囊炎可检出相应真菌。
4.治疗原则:细菌性毛囊炎可外用抗生素类药物,真菌性毛囊炎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同时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减少皮肤损伤。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脂溢性皮炎:儿童脂溢性皮炎需避免过度清洁,选择温和的婴儿专用护肤品,注意生活护理,保持头皮及面部清洁,避免刺激,若症状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温和的外用药物。
儿童毛囊炎:儿童毛囊炎要注重皮肤卫生,勤洗澡、换衣,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加重感染,细菌性毛囊炎儿童可外用儿童适用的抗生素软膏,真菌性毛囊炎儿童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真菌药物,且需注意药物对儿童皮肤的安全性。
成人脂溢性皮炎与毛囊炎:成人需注意维持健康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脂溢性皮炎成人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护肤品,毛囊炎成人要注意避免外伤及局部皮肤的不良刺激,根据病情合理选择外用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