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后应迅速脱离高温环境,进行体表降温(用湿毛巾擦拭大动脉搏动处等或浸泡凉水、敷冰袋)和环境降温(开启空调等),意识清醒能吞咽者补充淡盐水或含电解质饮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严重情况立即送医。
一、迅速脱离高温环境
将中暑者转移至通风良好、阴凉的地方,如室内阴凉处或树荫下等,避免继续暴露在高温环境中,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这是因为持续处于高温环境会使身体不断吸收热量,加重中暑症状。例如,长时间在烈日下活动的人更容易发生中暑,及时转移到阴凉处是缓解中暑的首要步骤。
二、降温处理
体表降温:可以用湿毛巾擦拭中暑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搏动处,通过水分蒸发来带走热量,帮助降低体温。也可以让中暑者浸泡在15-20℃的凉水中,或者用冰袋裹上毛巾敷在上述大动脉部位,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研究表明,体表降温能够较为快速地降低核心体温,缓解中暑带来的不适。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在进行体表降温时要格外轻柔,防止造成皮肤损伤。
环境降温:如果有条件,可以开启空调等设备降低周围环境温度,使中暑者处于更凉爽的环境中,有助于身体散热。
三、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如果中暑者意识清醒,能够吞咽,应给予适量的淡盐水或含有电解质的饮品,以补充因出汗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但要注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例如,中暑后饮用过多清水可能会稀释血液中的电解质浓度,加重身体的不适。对于儿童,要少量多次给予补充,防止发生呛咳等情况。
四、观察病情变化
在采取上述措施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中暑者的意识、体温、脉搏等情况。如果中暑者出现意识模糊、抽搐、体温持续升高不降等严重情况,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救治。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暑者,情况可能更为复杂和危险,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和及时送医。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更容易发生中暑。在发现儿童中暑时,除了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处理外,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降温方式,如过度使用冰袋等。同时,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并且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等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中暑后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在缓解中暑过程中,要更加缓慢地进行降温等操作,避免因降温过快引起心脑血管等方面的并发症。同时,要注意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情况,如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在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时要注意血糖情况等。
孕妇:孕妇中暑需要格外谨慎,在进行降温等处理时要避免腹部直接接触过冷的物质等,防止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要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密切关注自身和胎儿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