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检查中白细胞增多提示炎症反应、红细胞轻度升高需结合判断、尿蛋白中度及以上需警惕合并其他病变;真菌镜检留取清洁中段尿沉渣镜检,发现菌丝或孢子高度提示但需防污染;尿真菌培养接种尿液于特定培养基培养,阳性可明确感染及鉴定菌种;女性验尿需充分清洁外阴防污染,儿童采集标本要谨慎结合生活护理,特殊病史人群需结合基础疾病评估病情。
一、尿常规检查
1.白细胞计数:尿液中白细胞增多提示存在炎症反应,尿道真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升高通常是机体对真菌感染产生免疫应答的表现,若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需高度警惕尿道真菌感染的可能。
2.红细胞计数:尿道真菌感染可能损伤尿道黏膜,导致少量红细胞渗出,红细胞计数轻度升高时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是否与真菌感染相关,若红细胞计数明显升高,需进一步排查是否存在尿道黏膜严重损伤等情况。
3.尿蛋白:一般尿道真菌感染时尿蛋白多为阴性或轻度阳性,若出现中度及以上尿蛋白,需警惕是否合并其他肾脏相关病变或严重的真菌感染导致肾脏受累等情况。
二、真菌镜检
1.操作方法:留取清洁中段尿,取尿液沉渣进行镜检,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尿沉渣中是否存在真菌菌丝或孢子。
2.临床意义:若镜检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高度提示尿道真菌感染,但需注意标本污染等因素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因此需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查综合判定真菌感染的可能性。
三、尿真菌培养
1.培养步骤:将尿液接种于特定的真菌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温度(一般为25~37℃)、湿度等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通常数天),以促进真菌生长繁殖。
2.阳性结果意义:尿真菌培养阳性可明确存在真菌感染,通过培养还可进一步鉴定真菌的种类,如白色念珠菌等常见引起尿道真菌感染的菌种,不同种类真菌感染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为临床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四、不同人群注意事项
1.女性:女性尿道短,更容易发生尿道真菌感染,验尿时需注意充分清洁外阴,避免阴道分泌物污染尿液标本,从而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判断,若因污染导致检查结果异常,需重新留取标本检查。
2.儿童:儿童采集尿标本时需特别谨慎,尽量避免标本污染,可采用无菌尿袋收集尿液,若为婴儿需轻柔操作,防止损伤尿道,儿童尿道真菌感染可能与尿布更换不及时、局部卫生状况差等生活方式因素相关,验尿时要结合其生活护理情况综合分析,以便更准确评估病情。
3.特殊病史人群:对于有泌尿系统基础疾病,如尿路结石、尿路梗阻等病史的患者,发生尿道真菌感染的风险较高,验尿时除关注真菌相关指标外,还需结合基础疾病情况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影响真菌感染的治疗及预后,例如尿路梗阻可能导致抗真菌药物难以有效到达感染部位,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制定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