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热痉挛多因大量出汗致水电解质丢失引发肌肉痉挛,儿童、高强度体力活动未补盐者易发生;热衰竭由大量出汗致血容量不足引起,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及长时间处高温未补水者易出现;热射病是最严重类型,表现为高热、无汗、意识障碍等,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及高温下长时间劳作运动未防暑者易患,是因热环境散热受阻致体内热量蓄积、核心温度升高损害中枢神经和脏器。
一、热痉挛
1.定义与表现:热痉挛是重度中暑的一种类型,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后,由于大量丢失水分和盐分,引起肌肉痉挛,常呈对称性,好发于四肢肌肉及腹肌等,以腓肠肌最为常见,患者体温多正常。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由于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且活动量大易出汗,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发生热痉挛,需特别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生活方式影响:长时间进行高强度体力活动且未及时补充盐分的人群,如运动员在炎热天气训练时,发生热痉挛风险较高。
2.机制:主要是大量出汗导致钠、钾等电解质丢失,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发肌肉痉挛。
二、热衰竭
1.定义与表现:热衰竭是由于大量出汗导致血容量不足引起的。患者可有头晕、头痛、口渴、多汗、恶心、呕吐、心悸、少尿、体温轻度升高、血压下降、脉搏细弱等表现。
特殊人群情况:老年人由于心血管功能减退,对血容量变化的耐受能力较差,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发生热衰竭;儿童的心血管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也需关注其血容量变化情况;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人群,本身血液循环调节功能可能存在问题,在高温环境下发生热衰竭的风险增加。
生活方式影响: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且未及时补充液体的人群,包括户外工作者、长时间在高温环境活动的人等,容易出现热衰竭。
2.机制:大量汗液丢失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从而引起组织灌注不足,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三、热射病
1.定义与表现:热射病是重度中暑中最严重的类型,是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患者多出现高热(直肠温度≥40℃)、无汗、意识障碍等表现,可伴有多器官功能损害。
年龄与特殊人群: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对高温环境的耐受能力差,发生热射病后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热射病发生后预后相对较差;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热射病时病情更复杂,救治难度更大。
生活方式影响: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劳作、运动且未采取有效防暑措施的人群,如农民在炎热天气田间劳作、马拉松运动员在高温天气比赛等,发生热射病的风险极高。
2.机制:主要是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内热量蓄积,核心温度迅速升高,从而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各脏器造成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