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是红细胞渗出皮肤黏膜下形成瘀点瘀斑,发病与血管或血小板因素相关,过敏性紫癜与感染、食物药物过敏等致免疫反应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血小板数量功能异常;血管炎是血管壁及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伴损伤,可由感染、自身免疫病等诱发,不同大小血管受累症状各异,炎症指标异常自身抗体可能阳性,病理见血管壁及周围炎症细胞浸润等。
一、定义差异
1.紫癜:是红细胞从血管内渗出至皮肤、黏膜下形成的瘀点、瘀斑,其发病机制多与血管因素(如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小板因素(如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等相关。
2.血管炎:是血管壁及血管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并伴有血管损伤,可累及动脉、静脉等不同血管类型,病因常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因素诱发的血管炎症反应有关。
二、病因区别
1.紫癜
过敏性紫癜:多与感染(如链球菌感染)、食物(如鱼虾等)、药物(如抗生素等)过敏等因素相关,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自身免疫攻击血小板有关)、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主要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致使皮肤出现瘀点瘀斑。
2.血管炎
可由感染因素(如病毒、细菌感染)引发,也常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相关,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血管壁导致炎症发生,此外,某些药物、肿瘤等也可能诱发血管炎。
三、临床表现差异
1.紫癜
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压之不褪色的瘀点、瘀斑,过敏性紫癜还可能伴有关节痛(多见于下肢大关节)、腹痛(可呈阵发性绞痛)、血尿、蛋白尿等(肾型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除皮肤瘀斑外,严重时可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表现。
2.血管炎
根据受累血管大小不同症状各异,小血管炎可出现皮肤紫癜、溃疡、网状青斑等;中血管炎可表现为肢体缺血、间歇性跛行等;大血管炎可出现脉搏减弱、主动脉炎相关表现等,且不同血管炎还可能伴有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
四、实验室检查差异
1.紫癜
过敏性紫癜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常呈阳性,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一般正常;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凝血功能可出现异常(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凝血时间一般正常,但血小板减少严重时可有出血时间延长等)。
2.血管炎
炎症指标方面,血沉常增快、C反应蛋白多升高,自身免疫性血管炎患者自身抗体检查可能阳性(如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等),血管造影等检查可发现血管狭窄、动脉瘤等异常改变。
五、病理特点差异
1.紫癜
病理主要表现为红细胞外渗至血管周围组织,血管壁本身一般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
2.血管炎
病理可见血管壁及周围有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浸润,血管可出现坏死、纤维素样变性等损伤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