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肺炎由病毒侵袭呼吸道及肺泡上皮细胞引发通常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所致,常见病毒经空气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进入人体后先在呼吸道局部上皮细胞内复制后侵肺实质致细支气管、肺泡及间质炎症等病理改变,有急缓起病的全身发热等及呼吸道干咳等症状,可依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核酸检测及血清学检查、影像学表现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氧疗、抗病毒治疗,儿童需加强隔离防护,老人需防基础病加重,孕妇要慎评病情及考虑药物对胎儿影响。
一、定义
病毒性肺炎是由病毒侵袭呼吸道上皮及肺泡上皮细胞引发的肺部炎症,通常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所致。
二、病因
多种病毒可导致病毒性肺炎,常见的有流感病毒(包括甲型、乙型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传播侵入人体。
三、发病机制
病毒进入人体后,先在呼吸道局部上皮细胞内复制,随后侵入肺实质,引发细支气管、肺泡炎症及间质炎症,致使肺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间质出现水肿等病理改变,进而影响气体交换功能。
四、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起病有急有缓,一般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不同病毒感染时全身症状轻重不一,例如流感病毒感染常引起高热。
2.呼吸道症状:多为干咳,可伴有少量痰液,部分患者会出现咽痛、鼻塞等,病情较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严重时可进展为呼吸衰竭。
五、诊断
1.病史:存在病毒接触史或所在地区有病毒性肺炎流行情况等。
2.临床表现:符合上述全身及呼吸道症状表现。
3.实验室检查:通过核酸检测(如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病毒核酸)可明确病毒类型;血清学检查可见病毒特异性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
4.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可见肺部纹理增多、磨玻璃影等间质性肺炎表现。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保暖,保证充足水分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氧疗:对于有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的患者,给予吸氧治疗,改善缺氧状况。
3.抗病毒治疗:依据不同病毒选用相应抗病毒药物,如流感病毒感染可选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病毒性肺炎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加强隔离防护,避免交叉感染,密切观察呼吸、体温等变化,若出现呼吸急促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感染病毒性肺炎后易加重基础疾病,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加强病情观察,积极防治并发症。
3.孕妇:孕妇感染病毒性肺炎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需谨慎评估病情,治疗过程中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