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诊断依据DSM-5等标准,核心是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重复刻板行为等表现,社会交往障碍包括社交情感互动缺陷和社会交往中情感交流缺乏;交流障碍有语言交流发展迟缓及非语言交流行为异常;重复刻板行为包含重复刻板的运动行为和坚持环境或仪式的固定模式,儿童孤独症需专业医生综合评估,家长发现儿童有不符合年龄阶段的相关表现应及时带其到正规医院相关科室就诊以便尽早干预治疗
一、社会交往障碍方面的诊断指标
1.社交情感互动缺陷:在不同情境下均存在,比如婴儿期对亲人的呼唤缺少回应,幼儿期不愿与同伴一起玩耍,不能主动与他人进行眼神接触等。从发育角度看,正常儿童在6-12个月时会对亲人的声音有反应并尝试回应,而孤独症儿童在该阶段可能无明显反应;2-3岁时正常儿童会主动指向物品引起他人注意,孤独症儿童往往缺乏这种行为。
2.社会交往中情感交流缺乏:无法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感,例如在家人高兴时不能同步表现出喜悦,遇到悲伤事情时也没有相应的共情反应。在群体活动中,不能参与到集体的情感氛围中,如集体庆祝时没有相应的情绪表达。
二、交流障碍方面的诊断指标
1.语言交流发展迟缓:多数孤独症儿童语言发育落后于同龄人,可能在12个月时还不会咿呀学语,18个月时不会说单字,24个月时不会说简单短语等。部分儿童即使有语言能力,也存在异常表现,如语言刻板重复,像不断重复某个广告词、机械地重复他人的话语等;语言运用能力差,不能根据不同场景使用合适的语言交流,例如在需要请求帮助时不会用恰当的语句表达。
2.非语言交流行为异常:不能通过手势、面部表情等非语言方式辅助交流,比如不会用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否定,手势动作匮乏,面部表情单一等。正常儿童会用挥手表示再见,用手指指向感兴趣的物品来引导他人关注,而孤独症儿童往往缺乏这些非语言交流行为。
三、重复刻板行为方面的诊断指标
1.重复刻板的运动行为:出现重复性的动作,如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而且这些动作往往是无目的且持续进行的。例如有的儿童会长时间反复地拍手,每天都重复这个动作,不受环境变化的影响。
2.坚持环境或仪式的固定模式:对生活环境中的物品摆放、日常活动顺序等有严格的固定要求,一旦被改变就会出现明显的情绪困扰。比如每天必须走相同的路线上下学,吃饭时必须用固定的餐具,若路线改变或餐具更换就会大哭大闹、抗拒活动。
温馨提示:儿童孤独症的诊断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了解儿童从出生后的发育情况、家庭环境等)、全面的精神检查等。由于儿童孤独症的早期识别和诊断对于后续干预和治疗非常关键,家长如果发现儿童在社交、交流、行为等方面有不符合其年龄阶段的表现,应及时带儿童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儿童心理科等相关科室就诊,以便尽早明确诊断并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