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调节室内温度至适宜范围、避免高温时段长时间待在户外来调控环境,定时适量饮水,出汗多者可选淡盐水,穿透气轻薄衣物,适度运动增强耐热力,同时老年人要减少高温外出、监测体温,儿童避免烈日活动、及时补水,户外工作者合理休息、补水电并配备防暑装备来预防中暑。
一、环境调节方面
1.室内温度控制:将室内温度维持在26~28℃左右,可借助空调等设备实现。对于长时间处于室内的人群,如办公室工作人员,适宜的室温能有效减少人体因外界高温环境带来的热量吸收,降低中暑发生几率。
2.户外环境选择:避免在气温最高的10:00-16:00时段长时间停留在阳光直射、通风差的户外环境,像露天工地等场所,此时间段太阳辐射强,热量积聚快,易引发中暑,可选择在树荫下等相对凉爽且通风的区域活动。
二、时间安排方面
1.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如非必要,尽量不在10:00-16:00时段进行户外劳作、运动或长时间行走等活动。对于户外工作者、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该时段外出中暑风险显著升高,需合理调整工作或出行时间,选择清晨或傍晚较为凉爽的时候开展相关活动。
三、水分补充方面
1.定时适量饮水:每日保证1500~2000毫升的饮水量,可少量多次饮用。对于出汗较多的人群,如从事高强度体力活动者,可适当饮用淡盐水,以补充因出汗流失的钠等电解质。上班族可每隔1~2小时饮用100~200毫升水来维持身体水分平衡;儿童新陈代谢快,需及时补水,但要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以防引起胃肠道不适。
四、服饰选择方面
1.穿着透气轻薄衣物:选择轻薄、宽松、浅色的棉质衣物,这类衣物透气性佳,利于汗液蒸发,从而帮助降低体温。女性可选择轻薄连衣裙等,从事户外体力活动的人群,除穿着透气衣物外,还应佩戴宽边帽子、太阳镜等,减少阳光对头部和眼部的直接照射,进一步降低中暑风险。
五、体质增强方面
1.适度运动锻炼:通过适度运动提高身体的耐热能力,运动时间可安排在温度相对较低的时段,如傍晚。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劳累使身体调节体温的能力下降。老年人可选择散步等温和运动来逐步增强体质;儿童应在家长陪伴下进行适量户外活动,以适应外界温度变化,提升身体对高温环境的适应力。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应减少高温时段外出,室内要保持通风凉爽,定时监测体温,若出现头晕、乏力等疑似中暑症状需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并就医。
2.儿童:儿童皮肤薄,散热功能不完善,要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活动,及时补充水分,穿着适合的透气衣物,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在高温环境下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要迅速处理。
3.户外工作者:需严格按照工作安排合理休息,定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配备必要的防暑装备,如防暑降温药品(仅说明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等,保障自身在高温环境下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