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本身一般不具传染性,但引起它的某些病原体可能有传染性。由具传染性病原体引起的败血症,像鼠疫杆菌、炭疽杆菌、出血热病毒等引发的,可通过叮咬、接触、飞沫等传播;非传染性因素致的败血症无传染性。儿童、老年人、有免疫缺陷病史人群需注意避免接触具传染性病原体,儿童出现疑似症状要及时就医,老年人应避免去传染病高发地并勤洗手,免疫缺陷人群要避免接触相关病原体且出现症状立即就医。
一、败血症的病原体相关传染性情况
1.由具有传染性病原体引起的败血症
例如,某些细菌如鼠疫杆菌引起的败血症,鼠疫杆菌可通过鼠蚤叮咬传播给人,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鼠疫患者会出现高热、淋巴结肿痛等症状,其体内的鼠疫杆菌可在人与人之间通过飞沫传播,尤其是在未及时隔离治疗的情况下,健康人接触患者的飞沫等可能被感染并发展为败血症。再如,炭疽杆菌引起的败血症,炭疽患者或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等含有大量炭疽杆菌,可通过接触(如接触病畜的皮毛等)或吸入含有炭疽杆菌芽孢的气溶胶等方式传播给人,进而可能发展为败血症。
对于病毒相关的情况,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导致败血症,如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感染病毒后可能发展为败血症样表现,而肾综合征出血热具有传染性,可通过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等)、呼吸道传播(吸入含有病毒的气溶胶)等方式在人群中传播。
2.非传染性病原体引起的败血症
一些由自身正常菌群移位等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败血症,如因外伤导致皮肤屏障破坏,自身肠道内的大肠杆菌等移位进入血液引起的败血症,这种情况不存在病原体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不具有传染性。
二、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及注意事项
1.儿童人群
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若接触到具有传染性的败血症病原体相关传染源,如周围有患有可传染的败血症相关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受到感染。所以要避免儿童接触可能带有传染性病原体的传染源,如避免儿童接触患病的动物等。同时,儿童若出现发热、精神差等疑似感染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排查,因为儿童患败血症可能起病较急,病情变化快。
2.老年人人群
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基础疾病,免疫力相对低下,若接触到具有传染性的败血症病原体,感染风险较高。例如,老年人若接触到患有鼠疫等具有传染性的败血症相关疾病患者,由于其免疫功能衰退,感染后发展为败血症的可能性增大。所以老年人应尽量避免前往传染病高发场所,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
3.特殊病史人群
对于有免疫缺陷病史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等,其自身免疫系统存在缺陷,更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包括可能引起败血症的病原体,且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传染性病原体对这类人群的威胁更大。这类人群应严格避免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败血症相关病原体,一旦出现感染相关症状需立即就医,因为其免疫功能低下,感染后发展为败血症的进程可能较快,需要及时进行抗感染等相关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