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有人中暑需迅速脱离高温环境,然后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进行物理降温,让中暑者休息并观察症状,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有各自注意事项,若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要立即送医。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水分补充:让中暑者少量多次饮用凉水或含有电解质的饮品,如淡盐水等。如果中暑者意识清楚,可每15-20分钟喝100-200毫升的水,但要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科学研究表明,及时补充水分有助于恢复机体的体液平衡,防止脱水进一步加重。
电解质补充:中暑时人体不仅丢失大量水分,还会丢失电解质,如钠、钾等。饮用含电解质的饮品可以帮助恢复体内电解质平衡,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例如,淡盐水中的钠离子有助于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稳定,对恢复机体功能有重要作用。
物理降温
体表降温:可以用湿毛巾擦拭中暑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蒸发散热来降低体温。也可以使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这些部位,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另外,还可以让中暑者使用风扇吹风,加速体表散热。研究显示,有效的物理降温措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降低体温,缓解中暑症状。
环境降温:如果条件允许,可将室内温度调节至25-28℃左右,进一步营造凉爽的环境,帮助中暑者更快散热,促进身体恢复。
休息与观察
休息:让中暑者安静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助于身体恢复。在休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其症状变化。
症状观察:密切关注中暑者的体温、意识、呼吸、脉搏等情况。如果中暑者的症状在采取上述措施后没有改善甚至加重,如体温持续升高、出现意识模糊、抽搐、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救治。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中暑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更易受高温影响。在处理儿童中暑时,物理降温要更加轻柔,避免使用过冷的物品刺激儿童。同时,要更加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和体温变化,因为儿童中暑可能很快出现病情变化。例如,儿童中暑后除了按照上述一般措施处理外,若出现嗜睡、哭闹不安等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往往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中暑后恢复较为复杂。老年人中暑后要更加缓慢地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快速大量补水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同时,要密切监测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指标变化,如血压、血糖等,因为中暑可能诱发基础疾病的发作。例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中暑后,除了进行降温、补水等处理外,还需警惕是否出现心脑血管事件的征兆,如头痛加重、肢体麻木等,一旦出现应立即就医。
孕妇:孕妇中暑后要特别注意,因为高温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在处理孕妇中暑时,物理降温要适度,避免腹部直接冷敷等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的操作。补水时要选择合适的饮品,尽量避免饮用含有过多添加剂的饮品。同时,要及时就医,因为孕妇中暑可能需要更专业的医疗监测和处理,以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