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按动脉血气分析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特点是PaO<60mmHg、PaCO正常或降低,由肺换气功能障碍致,常见肺炎等;Ⅱ型是PaO<60mmHg且PaCO>50mmHg,因肺泡通气不足,常见COPD等。按发病机制分通气性和换气性,通气性分中枢性(颅内病变等致呼吸中枢功能受影响)和周围性(呼吸肌麻痹等致通气不足);换气性由肺气体交换功能障碍引起,如肺部炎症等破坏肺泡-毛细血管膜。
一、按动脉血气分析分型
1.Ⅰ型呼吸衰竭
其血气分析特点为动脉血氧分压(PaO)<60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正常或降低。主要是由于肺换气功能障碍所致,常见于肺炎、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疾病。例如,ARDS患者因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导致气体交换受阻,出现Ⅰ型呼吸衰竭。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如儿童发生肺炎时,也可能出现Ⅰ型呼吸衰竭,儿童的肺组织相对娇嫩,肺炎时炎症累及肺泡等结构更易影响气体交换。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人群,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一般不会出现Ⅰ型呼吸衰竭,但在急性加重期若以换气功能障碍为主时可能出现。
2.Ⅱ型呼吸衰竭
血气分析表现为PaO<60mmHg,同时PaCO>50mmHg。主要是因为肺泡通气不足引起,常见于COPD、胸廓畸形、呼吸肌功能障碍等疾病。COPD患者由于气道阻塞,呼气阻力增加,肺通气量下降,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同时伴有氧分压降低。在不同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吸烟的男性患COPD的风险较高,更容易出现Ⅱ型呼吸衰竭。对于老年人,其呼吸肌功能减退,胸廓弹性降低,更易发生肺泡通气不足,导致Ⅱ型呼吸衰竭。
二、按发病机制分型
1.通气性呼吸衰竭
又可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通气不足。中枢性通气不足常见于颅内病变(如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颅内肿瘤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这些病变影响呼吸中枢的功能,导致呼吸驱动减弱,引起通气不足。周围性通气不足多见于呼吸肌麻痹(如格林-巴利综合征累及呼吸肌)、胸廓畸形(如严重脊柱侧凸)等情况,呼吸肌无法正常收缩或胸廓的正常运动受限,从而影响肺的通气功能。在儿童群体中,格林-巴利综合征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累及呼吸肌时,就会导致周围性通气不足引发呼吸衰竭。对于有颅脑疾病病史的人群,需密切监测呼吸情况,预防通气性呼吸衰竭的发生。
2.换气性呼吸衰竭
主要是由于肺的气体交换功能障碍引起。如肺部的炎症、纤维化等病变会破坏肺泡-毛细血管膜的结构和功能,影响气体的扩散。例如肺纤维化患者,肺组织的弹性减退,肺泡壁增厚,气体在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扩散受到阻碍。在不同生活方式中,长期处于空气污染环境中的人群,患肺部炎症性疾病的风险增加,进而更容易出现换气性呼吸衰竭。对于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肺间质病变的患者,也容易发生换气性呼吸衰竭,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来改善气体交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