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长黄水疮怎么办
黄水疮是常见急性化脓性皮肤病,由金葡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具接触传染性,多见于儿童,好发暴露部位。分寻常型和大疱性脓疱疮,局部治疗依疱大小处理,全身治疗用于皮损广等情况。预防要注意个人、环境及集体场所卫生,儿童和老年人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黄水疮的定义与病因
黄水疮又称脓疱疮,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具有接触传染性。多见于儿童,好发于颜面、口周、鼻孔周围、耳廓等暴露部位。高温、潮湿的环境易促进本病发生。
二、临床表现
1.寻常型脓疱疮:初起为红色斑点或丘疹,迅速变为水疱,疱液先清后浊,周围有明显红晕,疱壁薄易破溃,破溃后露出糜烂面,干燥后形成蜜黄色脓痂,痂皮逐渐脱落痊愈,不留瘢痕。
2.大疱性脓疱疮:多见于儿童,好发于颜面、躯干和四肢。水疱较大,直径可达1-2厘米,疱液开始清亮,later变浑浊,疱壁薄,周围红晕较轻,疱破后形成半月形积脓现象,干燥后形成薄痂。
三、治疗措施
1.局部治疗:
当水疱或脓疱较小时,可先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溶液清洗创面,然后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软膏。清洗创面能去除分泌物和痂皮,创造清洁的局部环境,抗生素软膏可抑制细菌生长。
若脓疱较大,需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疱液,再进行上述清洗和外用药物处理。抽取疱液可减轻疱壁压力,防止疱壁进一步破溃扩散感染。
2.全身治疗:对于皮损广泛、伴有发热或淋巴结炎的患者,可系统应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对青霉素不过敏者)等,但具体用药需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系统应用抗生素是为了控制全身感染情况,防止感染扩散。
四、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洗澡、勤换衣物。儿童要注意修剪指甲,避免搔抓皮肤,防止自身接种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可减少细菌滋生的环境,修剪指甲和避免搔抓能降低皮肤破损从而减少感染机会。
2.环境卫生:居住环境要保持通风、清洁,对患者使用过的衣物、毛巾、被褥等进行消毒处理。良好的环境卫生可减少病菌存活和传播的机会,对患者物品消毒能防止病菌在家庭内传播。
3.集体场所预防:在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场所,要注意发现患者并及时隔离,对环境进行定期消毒,如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等。集体场所人群密集,及时隔离患者和消毒环境能有效阻断疾病的传播。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娇嫩,免疫力相对较低,患黄水疮后要更加注意局部护理,避免搔抓导致感染扩散。家长要督促儿童勤剪指甲,按医嘱正确涂抹外用药物。儿童的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搔抓易加重皮肤损伤和感染范围,所以家长的监督和正确护理很重要。
2.老年人:老年人可能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患黄水疮后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同时注意皮肤护理,避免局部感染加重诱发其他并发症。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弱,且可能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影响身体状况,所以控制基础疾病和加强皮肤护理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