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烧伤需先现场初步处理,包括冲淋降温、脱去受伤部位衣物;然后进行创面处理,如保护创面、避免感染;接着要及时就医,医生评估烧伤严重程度并进一步治疗;同时小儿烧伤有年龄因素影响及需心理关怀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现场初步处理
1.冲淋降温:小儿发生烧伤后,应立即将受伤部位用流动的清水冲洗10-30分钟,这样可以迅速降低局部温度,减轻热力对组织的进一步损伤。流动清水温度以15-20℃为宜,需注意避免水温过低引起患儿不适或寒战等情况。对于头面部烧伤,可使用清洁的湿毛巾进行湿敷降温。
2.脱去受伤部位的衣物:小心去除烧伤部位的衣物等物品,但要注意如果衣物与创面粘连紧密,不可强行撕扯,应剪开粘连部分,保留粘连在创面上的衣物,避免加重创面损伤。
二、创面处理
1.保护创面:使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等覆盖创面,避免创面受到污染。纱布应选择柔软、无菌的,覆盖时要轻柔,防止摩擦加重创面损伤。对于小儿烧伤,要特别注意选择合适大小的纱布,确保能有效覆盖创面且不会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2.避免感染:尽量减少患儿接触可能污染创面的环境,保持创面周围皮肤清洁。如果创面有水泡,小的水泡一般可让其自行吸收,大的水泡或已破裂的水泡,应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处理,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水泡液,然后用无菌纱布覆盖。
三、及时就医
1.评估烧伤严重程度:尽快将患儿送往医院,医生会根据烧伤的面积、深度等评估烧伤严重程度。小儿烧伤面积的计算与成人不同,可根据儿童的体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如头颈部面积=9%+(12-年龄)%,双下肢面积=46%-(12-年龄)%等。深度分为Ⅰ度、浅Ⅱ度、深Ⅱ度、Ⅲ度,Ⅰ度烧伤仅伤及表皮浅层,表面红斑状、干燥,有烧灼感;浅Ⅱ度伤及真皮浅层,剧痛,创面红润、潮湿、起水泡;深Ⅱ度伤及真皮深层,痛觉较迟钝,创面微湿,红白相间;Ⅲ度烧伤伤及皮肤全层,甚至达到皮下、肌肉或骨骼,创面无水疱,呈蜡白或焦黄色甚至炭化,痛觉消失。
2.进一步治疗:医院会根据患儿烧伤情况进行相应治疗,如浅Ⅱ度烧伤一般采用创面清创后包扎或暴露疗法,深Ⅱ度及以上烧伤可能需要进行创面切痂、削痂、植皮等手术治疗。对于大面积烧伤的患儿,还需要进行补液抗休克等治疗,维持患儿的水电解质平衡和内环境稳定。
四、特殊人群(小儿)注意事项
1.年龄因素影响:小儿皮肤薄嫩,烧伤后恢复能力与成人不同,且小儿的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烧伤后的应激反应和并发症的耐受能力较差。所以在处理小儿烧伤时,要更加注重精细操作,如创面护理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对小儿造成额外的心理和生理创伤。同时,小儿的补液量计算需要精确,要根据年龄、体重等准确计算,防止补液不足或过多。
2.心理关怀:小儿烧伤后往往会产生恐惧心理,医护人员和家属要给予充分的心理安抚。可以通过温柔的语言、适当的玩具等方式缓解小儿的紧张情绪,例如在进行创面处理前,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小儿解释操作过程,让其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减少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