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败血症的病因包括病原体感染(细菌、真菌、病毒等可引发)、宿主因素(年龄、基础疾病、生活方式影响)、医源性因素(医疗器械使用、手术因素导致)。
细菌:是引起败血症常见的病原体。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它可通过皮肤伤口等侵入人体引发感染进而导致败血症,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更易发生,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由于其自身免疫功能或血糖控制不佳等因素,容易遭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侵袭。大肠埃希菌也是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可在肠道等部位定植,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后,大肠埃希菌可移位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
真菌:在一些特定人群中较为常见,比如长期住院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免疫力极度低下的患者(如艾滋病晚期患者、恶性肿瘤晚期接受化疗的患者等)。白色念珠菌是常见的致病真菌,长期使用抗生素破坏了人体正常的菌群平衡,为白色念珠菌的滋生和侵袭创造了条件,从而容易引发败血症。
病毒: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引发败血症,如严重的病毒性感冒未及时控制,病毒在体内大量繁殖并侵入血液,对于儿童等免疫力相对较弱的人群,病毒感染后更易进展为败血症,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病毒的抵御能力相对较差。
宿主因素
年龄: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弱,容易受到病原体入侵,是败血症的高发人群之一。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功能衰退,各器官功能逐渐下降,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减弱,也容易发生败血症。例如老年肺炎患者,由于肺部功能下降,局部防御能力减弱,病原体容易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
基础疾病: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影响机体的血液循环和感觉功能,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和感染后发展为败血症的风险。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或放疗后,免疫系统受到抑制,自身抵抗力下降,容易遭受各种病原体感染,进而引发败血症。此外,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存在缺陷,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清除能力严重不足,极易发生败血症。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害呼吸道黏膜和免疫系统,降低人体的抵抗力,增加感染的易感性。酗酒者由于酒精对肝脏等器官的损害,影响肝脏的解毒和合成功能,同时酒精也会抑制免疫系统,使得身体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而引发败血症。
医源性因素
医疗器械的使用: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导尿管为细菌进入泌尿系统并进而侵入血液提供了途径,增加了败血症的发生风险。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若导管维护不当,如穿刺部位感染未及时发现和处理,细菌可沿导管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例如在重症监护病房中,长期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败血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手术因素:外科手术后患者身体抵抗力下降,手术创口为病原体入侵提供了通道,如果手术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等,都可能导致病原体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如腹部手术后的患者,腹腔内的感染可能蔓延至血液中引起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