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发生与病原体入侵、人体防御功能缺陷及局部感染灶处理不当相关。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不同年龄段感染常见类型有别;人体皮肤黏膜屏障受损、免疫功能低下(分先天性和获得性)是重要诱因;局部感染灶未及时有效治疗,病原体可侵入血液循环引发败血症,且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机体免疫力致局部感染易扩散。
一、病原体入侵是关键因素
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较为常见,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也可导致败血症;真菌如白色念珠菌等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也易引发败血症;病毒等也可能成为病原体,但相对少见。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病原体的常见类型有所差异,例如新生儿败血症中,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是常见病原体;而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可能更易感染革兰阴性菌等条件致病菌。
二、人体防御功能缺陷是重要诱因
1.皮肤黏膜屏障受损:皮肤是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当皮肤出现破损,如烧伤、切割伤等,病原体就容易通过破损处进入血液循环。例如严重烧伤患者,皮肤的完整性被破坏,大量创面暴露,细菌等病原体极易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对于儿童来说,皮肤较为娇嫩,若皮肤出现擦伤等情况,若不及时处理,也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2.免疫功能低下
先天性免疫缺陷:某些遗传性疾病可导致先天性免疫缺陷,使机体本身抵御病原体的能力减弱。比如一些原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患者,体内免疫球蛋白水平异常,无法有效对抗入侵的病原体,容易发生败血症。这类患者从出生后就存在免疫功能方面的问题,需要特别注意避免接触病原体。
获得性免疫低下: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接受器官移植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止排斥反应的人群,其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易受病原体感染引发败血症。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衰退,也是获得性免疫低下的高发人群,更容易遭受病原体侵袭导致败血症。此外,患有某些基础疾病如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受到疾病本身或治疗的影响,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发生败血症。
三、局部感染灶处理不当可引发败血症
当人体存在局部感染灶时,如肺部感染、腹腔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感染灶中的病原体可能会侵入血液循环。例如肺部感染时,细菌等病原体在肺部大量繁殖,若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不能有效控制感染,病原体就可能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全身引发败血症。对于不同性别而言,在局部感染灶的发生和发展上并没有本质差异,但在一些特定疾病的易感性上可能存在不同,比如女性生殖系统感染相对男性更为常见,若女性生殖系统感染处理不及时,也可能引发败血症。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机体免疫力,使得局部感染灶更易扩散引发败血症,例如长期酗酒的人肝脏功能可能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局部感染难以控制而引发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