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结石怎么引起的
尿道结石形成原因包括尿道狭窄(儿童因先天性尿道狭窄、成人因尿道损伤修复后瘢痕形成或尿道炎症致尿液排出受阻易沉积成石)、尿道憩室(因憩室内尿液引流不畅致晶体物质析出沉积成石)、尿路感染(细菌等可作核心促使晶体物质围绕沉积成石)、代谢异常(高钙尿症、高草酸尿症、尿酸代谢异常分别因血钙或尿钙等含量变化易形成相应结石)、长期卧床(致骨钙流失、血钙升高、尿钙排出增加且尿液排出不畅易形成结石)。
一、尿道结石的形成原因
(一)尿道狭窄
1.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儿童:儿童尿道结石相对少见,若存在先天性尿道狭窄,如尿道外口狭窄、尿道瓣膜等,尿液排出受阻,尿液中的晶体物质等容易沉积形成结石。例如,先天性尿道外口狭窄会使尿液流出不畅,尿液中的矿物质等成分逐渐浓缩,进而导致结石形成。
成人:成人尿道狭窄多由尿道损伤修复后瘢痕形成、尿道炎症等引起。像外伤性尿道损伤后未得到良好修复,局部形成瘢痕,造成尿道管径变窄,尿液通过受阻,尿液中的草酸钙、磷酸钙等晶体物质就容易在狭窄部位沉积,逐渐形成尿道结石。
(二)尿道憩室
1.发病机制
尿道憩室是尿道周围与尿道相通的囊性腔隙。由于憩室内尿液引流不畅,尿液长期潴留,其中的晶体物质容易析出并沉积,逐渐形成结石。例如,女性尿道憩室相对男性更常见,因为女性尿道短而宽,尿道憩室的存在使得局部尿液环境不利于排出,晶体物质易沉积形成结石。
(三)尿路感染
1.细菌与结石形成的关系
尿路感染时,细菌、坏死组织等可作为核心,促使尿液中的晶体物质围绕其沉积形成结石。例如,大肠埃希菌等常见致病菌引起尿路感染后,会改变尿液的理化性质,使尿液的pH值等发生变化,有利于晶体的析出和结石的形成。而且,感染产生的炎症反应会影响尿道局部的正常生理环境,进一步促进结石的形成。
(四)代谢异常
1.不同代谢异常对结石形成的影响
高钙尿症:血液中钙浓度升高,导致尿液中钙含量增加。例如,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使骨钙大量释放,血钙升高,进而引起高钙尿症,尿液中钙含量增多,容易形成草酸钙等含钙结石。
高草酸尿症:体内草酸代谢异常,尿液中草酸含量升高。比如,一些食物中草酸含量高,如菠菜、苋菜等,如果长期大量食用且机体代谢草酸能力不足,就会导致尿液中草酸浓度升高,促使草酸钙结石形成。
尿酸代谢异常:尿酸排泄减少或尿酸生成过多,可导致高尿酸尿症。当尿液中尿酸浓度过高时,容易形成尿酸结石。例如,痛风患者由于尿酸代谢紊乱,血尿酸升高,尿酸经尿液排出增加,若尿液pH值偏低等因素影响,就容易形成尿酸结石。
(五)长期卧床
1.对结石形成的作用
长期卧床的患者,骨钙流失增加,血钙升高,同时尿液排出不畅,导致尿钙排出增加,容易形成结石。例如,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由于活动量大幅减少,骨骼中的钙不断释放进入血液,血钙升高后通过尿液排出,而长期卧床又使尿液在尿道内流动缓慢,尿液中的钙等晶体物质就容易沉积形成尿道结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