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患者可通过有氧运动(步行、慢跑、游泳)、呼吸肌锻炼(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全身性运动训练(功率自行车训练、登楼梯训练)来改善病情,各运动需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开展并注意相关事项。
一、有氧运动
1.步行:是慢阻肺患者较为安全且容易开展的有氧运动方式。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患者均可进行。一般从慢速、短距离开始,逐渐增加速度和距离。例如,初始可每天进行3-5次,每次步行5-10分钟,速度以患者能耐受、不出现明显气急加重为宜。随着身体状况改善,可逐渐延长至每次20-30分钟,每天1-2次。对于有病史的患者,要注意根据自身病情调整,避免在病情不稳定时过度行走导致症状加重。
2.慢跑:适合身体状况较好、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慢跑时要注意速度,以稍快于步行但仍能保持对话为宜。开始时可先慢跑1-2分钟,然后步行3-5分钟,交替进行,逐渐增加慢跑的时间。年龄较大或有相关病史的患者要谨慎选择慢跑,若在运动过程中出现明显呼吸困难、胸痛等不适,应立即停止。
3.游泳:水的浮力能减轻身体的负重,使呼吸肌的负担相对减小,是一种很好的有氧运动方式。对于适合游泳的患者,可每周进行2-3次,每次游泳时间根据自身情况从10-30分钟不等。但要注意泳池的水温,避免因水温过低导致受凉引发呼吸道感染,进而加重慢阻肺病情。
二、呼吸肌锻炼
1.缩唇呼吸: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通过缩唇(如吹口哨样)缓慢呼气,呼气时间比吸气时间长1-2倍。这种呼吸方式可以增加气道内压力,防止气道过早塌陷,改善通气。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患者均可练习,开始时每次练习5-1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逐渐增加练习时间和次数。有病史的患者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节奏,避免过度换气。
2.腹式呼吸:患者取仰卧位或半卧位,一手放在胸部,一手放在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胸部尽量保持不动;呼气时腹部凹陷,尽量将气呼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膈肌的活动度,提高呼吸效率。练习时每次持续10-15分钟,每天进行2-3次。对于年龄较大或有腰部疾病等特殊情况的患者,要注意调整体位和呼吸幅度,避免因体位不当或呼吸幅度过大导致身体不适。
三、全身性运动训练
1.功率自行车训练:通过功率自行车进行锻炼,可根据患者的心肺功能情况调整阻力和速度。一般从低阻力、慢速度开始,逐渐增加阻力和速度。对于不同身体状况的患者,可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例如,初始阻力设置为较小值,速度为每分钟50-60转,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周进行3-4次。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在进行功率自行车训练前要评估心脏功能,训练过程中密切关注心率等指标。
2.登楼梯训练: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登楼梯训练,可增强下肢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开始时选择较低的楼梯,每次登1-2级台阶,逐渐增加台阶高度和登楼速度。年龄较大或有关节疾病的患者要谨慎进行登楼梯训练,避免因关节受损导致不良后果。训练时每次登楼梯时间控制在5-1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