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肺炎性假瘤
肺炎性假瘤是肺部罕见良性病变,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肺部感染后局部组织异常修复有关,病理由增生纤维组织、炎性细胞等组成,大体呈边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肿块;临床表现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有咳嗽、咳痰等,好发30-50岁人群,长期吸烟及有肺部慢性感染病史者风险较高;影像学上胸部X线呈密度增高影,CT可清晰显示病变情况;靠影像学初步提示,病理检查确诊,需与肺癌、结核球等鉴别;确诊后一般建议手术切除,术后预后较好,特殊人群手术有不同注意事项。
病理特征
肺炎性假瘤的病理表现较为复杂,其主要由增生的纤维组织、各种炎性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等)以及上皮样细胞等组成。从大体形态上看,它通常是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直径一般在1-5厘米左右,但也有个别较大的情况。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大多数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在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CT等)时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咳嗽、咳痰,偶有痰中带血,少数患者可能有低热、胸痛等症状,但这些症状都不具有特异性,很难仅通过症状来确诊肺炎性假瘤。
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以30-50岁人群相对多见,性别差异方面没有明显的倾向性。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的人群可能因肺部长期受到刺激,增加了肺部出现异常修复的风险,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致病因素,有部分非吸烟人群也会患肺炎性假瘤。对于有肺部慢性感染病史的人群,其患肺炎性假瘤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因为肺部慢性感染会持续刺激肺部组织,导致异常修复的可能性增加。
影像学表现
胸部X线: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密度增高影,边界多较清楚,但有时可能会被误诊为肺部肿瘤等其他病变。
胸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形态、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通常表现为肺内孤立性结节或肿块,密度多较均匀,部分病变可能会有轻度的强化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方法:主要依靠胸部影像学检查初步提示,最终确诊需要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组织后进行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确诊肺炎性假瘤的金标准,通过对病变组织的显微镜下观察,可以明确其由上述的纤维组织、炎性细胞等组成的病理特征。
鉴别诊断:需要与肺部其他肿瘤性病变相鉴别,比如肺癌。肺癌的病理表现与肺炎性假瘤不同,肺癌细胞具有异型性等特点;还需要与肺部结核球等病变鉴别,结核球一般有结核中毒症状,且影像学表现及病史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通过病理检查等可以进行准确鉴别。
治疗与预后
治疗:一旦确诊为肺炎性假瘤,由于它有恶变的可能(虽然概率较低),一般建议手术切除治疗。手术方式多根据病变的位置等情况选择肺段切除等。
预后:经过手术切除后,患者预后通常较好,复发的情况相对较少。但如果术后没有进行规范的随访,也可能存在遗漏复发等情况的可能。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需要更加精准地操作,尽量减少对肺部正常组织的过度损伤,术后要密切观察呼吸等情况;老年患者可能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手术前后的评估要更加全面,注意心肺功能等的耐受情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