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分为中央型和外周型,发病机制与乳腺导管上皮异常增生及雌激素水平异常增高可能有关,临床表现有乳头溢液、肿块等,诊断靠乳腺超声、乳管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后通常建议手术治疗,特殊人群需谨慎评估手术时机。
一、定义与分类
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外周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发生在近乳头的大导管内;外周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则起源于末梢导管,多发生在乳腺的外周部位。
二、发病机制
目前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一般认为可能与乳腺导管上皮的异常增生有关。雌激素水平异常增高可能是一个相关因素,高水平的雌激素刺激导管上皮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增加了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发生风险。例如,有研究发现,在一些内分泌失调导致雌激素水平波动较大的人群中,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三、临床表现
1.乳头溢液:这是较为常见的症状,可表现为血性、浆液性或浆血性溢液。血性溢液较为典型,往往提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可能性较大。不同患者的溢液情况有所差异,部分患者可能仅在挤压乳头时才有少量溢液,而有些患者则可能自行出现溢液。
2.肿块:部分患者可在乳房内触及肿块,肿块一般较小,质地较软,有的可活动。但也有部分患者肿块不明显,尤其是外周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由于发生在乳腺外周,肿块可能不易被触及。年龄方面,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40-50岁女性较为多见。性别上主要发生在女性,男性极为罕见。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大、高脂饮食等可能会对乳腺内分泌环境产生影响,增加发病风险。有乳腺疾病家族史的人群,相对一般人群来说,患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风险可能更高。
四、诊断方法
1.乳腺超声检查:可初步观察乳腺导管内的情况,能发现导管内是否有占位性病变以及病变的大致形态等。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导管扩张等情况,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初步筛查有重要意义。
2.乳管镜检查:能够直接观察到乳腺导管内的病变情况,可明确导管内是否有新生物以及新生物的位置、形态等,是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乳管镜可以直观地看到导管内的乳头状突起等病变表现。
3.病理学检查:最终确诊需要依靠病理学检查,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或穿刺活检获取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确定是否为导管内乳头状瘤以及有无恶变等情况。
五、治疗原则
一旦确诊为导管内乳头状瘤,通常建议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而定,对于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多采用乳腺导管局部切除术;外周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则可能需要根据病变范围等采取相应的局部切除或区段切除等手术方式。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切除病变组织,防止肿瘤进一步发展以及避免潜在的恶变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或哺乳期发现的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需要更加谨慎评估手术时机等,因为妊娠和哺乳可能会对病情产生一定影响,要充分考虑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在保障孕妇健康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