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是尿液中红细胞因数量少或肉眼不可见需实验室检查发现的现象,常用尿常规试纸法检测,可结合尿沉渣镜检,其原因有生理性的剧烈运动、女性月经期,病理性的包括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结石、肿瘤、感染等,临床意义需结合具体临床表现等综合判断,儿童出现尿潜血需警惕先天泌尿系统畸形和肾小球疾病,妊娠期女性要排查感染等,老年人应重点排查泌尿系统肿瘤。
一、尿潜血的定义
尿潜血是指尿液中存在红细胞,但由于红细胞数量较少或肉眼不可见,需通过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发现的现象。尿常规检测尿潜血通常采用试纸法,其原理是利用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具有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可催化试剂中的过氧化物释放新生态氧,将指示剂氧化显色来判断结果。
二、尿潜血的检测方法
尿常规中的尿潜血项目是常用检测方式,通过标准化的试纸检测技术来定性或半定量尿液中是否存在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此外,还可结合尿沉渣镜检进一步明确是否为红细胞来源的潜血,尿沉渣镜检能直接观察到尿液中的红细胞形态等特征,有助于区分是肾小球源性还是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三、尿潜血可能的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1.剧烈运动:高强度运动后可能导致肾小球一过性损伤或尿路黏膜轻微损伤,出现暂时性尿潜血,一般休息后可恢复。
2.女性月经期:月经血混入尿液中可引起尿潜血阳性,此时需避开月经期再复查尿常规以排除假阳性。
(二)病理性因素
1.泌尿系统疾病
肾小球肾炎: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小球炎症会使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漏出进入尿液,常见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及系统性疾病累及肾脏时,如狼疮性肾炎等。
泌尿系统结石:结石在尿路中移动时会损伤尿路黏膜,引起出血,从而导致尿潜血,常伴有腰腹部疼痛等症状。
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肿瘤组织生长破溃可导致出血,引起尿潜血,多见于中老年人群。
泌尿系统感染: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尿路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出血,也可出现尿潜血,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四、尿潜血的临床意义
尿潜血阳性需结合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体征及其他相关检查综合判断。若单纯尿潜血阳性,无蛋白尿、水肿等其他异常,可能为生理性因素所致;若同时伴有蛋白尿、高血压、水肿等表现,多提示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等;若尿潜血伴随泌尿系统相关症状,如腹痛、排尿异常等,需进一步排查结石、肿瘤、感染等疾病。
五、特殊人群尿潜血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出现尿潜血需警惕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多囊肾等,同时要排查肾小球疾病,如紫癜性肾炎(多有过敏性紫癜病史)等,需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
(二)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尿潜血可能与泌尿系统感染或孕期肾脏负担加重有关,需注意排查泌尿系统感染,同时要关注是否存在妊娠期特有的肾脏相关问题,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累及肾脏等情况,要定期产检并监测尿常规等指标。
(三)老年人
老年人出现尿潜血应重点排查泌尿系统肿瘤,如膀胱癌、肾癌等,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肿瘤发生率升高,需通过超声、CT等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