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是皮脂腺丰富部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与马拉色菌等真菌定植等相关,好发皮脂腺丰富区域,表现为红斑基础上覆油腻性鳞屑,组织病理见表皮轻度海绵形成等,治疗以去脂消炎等为原则;银屑病由遗传与环境作用引发免疫介导,可累及全身,常见典型红斑厚鳞屑伴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征,组织病理有角化不全等特征,治疗依病情等制定方案,儿童、女性、男性及有基础病史者各有不同考量需针对性处理。
一、疾病本质差异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发生于皮脂腺丰富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与马拉色菌等真菌定植感染、皮脂分泌增多、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及个体易感性相关;银屑病是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发的免疫介导性皮肤病,遗传基础上环境因素如感染、创伤、精神紧张等可诱发,涉及T淋巴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及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等免疫机制异常。
二、临床表现区别
脂溢性皮炎:好发于头皮、面部(如眉间、鼻唇沟等)、胸背部等皮脂腺丰富区域,表现为红斑基础上覆油腻性鳞屑,瘙痒程度不一,病情易反复。例如头皮部位可出现头皮红斑、油腻鳞屑,严重时可伴轻度渗出。
银屑病:可累及全身,常见于四肢伸侧、头皮、背部等,典型表现为境界清楚的红斑,上覆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可见薄膜现象(轻刮薄膜出现淡红色发亮薄膜),再刮去薄膜可见点状出血(Auspitz征),病情有一定季节性,部分患者冬季加重。
三、组织病理学特征不同
脂溢性皮炎:组织病理显示表皮轻度海绵形成,真皮浅层有淋巴细胞浸润,皮脂腺周围可见炎症细胞浸润等表现。
银屑病:组织病理可见角化不全,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表皮突延长,真皮乳头毛细血管扩张迂曲,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浸润等特征性改变。
四、治疗原则有别
脂溢性皮炎:治疗以去脂、消炎、杀菌、止痒为原则,可外用糖皮质激素(如弱效糖皮质激素乳膏)、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洗剂等),若瘙痒明显可口服抗组胺药等。
银屑病: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部位等选择治疗方案,外用药物包括维生素D衍生物(如卡泊三醇软膏)、糖皮质激素等;系统用药有免疫抑制剂等;光疗如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光疗等也是常用方法,需综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
五、不同人群特点影响
儿童:儿童患脂溢性皮炎时要注意皮肤清洁适度,避免过度清洁破坏皮肤屏障,选择温和护肤品护理;儿童银屑病治疗需谨慎,优先考虑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手段,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发育的系统用药。
女性:女性脂溢性皮炎或银屑病患者需考虑生理周期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治疗用药时需权衡药物对女性特殊生理阶段(如孕期、哺乳期)的安全性,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或婴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男性:男性患病时需根据自身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合理选择治疗措施,如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时,需综合评估治疗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
有基础病史者:脂溢性皮炎合并糖尿病患者需在控制血糖基础上治疗皮肤疾病,选择对血糖影响小的治疗药物;银屑病合并关节炎患者需同时关注皮肤与关节症状,制定兼顾两者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药物需考虑对关节症状的影响及药物相互作用。